《江苏师范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创一流科学,育一流人才

摘要:  校报记者:刘院长,您好,数学与统计学院近几年发展迅速,成果丰硕,您能简单和我们介绍一下学院的整体情况吗?  刘伟:数学与统计学院是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最悠久和具有传统优势的学院之一,始建于1952年,195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拥有数学、统计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教育硕士(数学)、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数学为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统计学为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开设五个本科专业,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品牌专业,统计学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共建实验室等多个创新平台。在校本科生1200余名,硕士研究生250余名。  校报记者:可以请您聚焦创新驱动战略,从学科内涵建设等角度,谈一谈学院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吗?  刘伟:近年来,学院谨循一流学科建设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内涵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求真务实,凝心聚智,砥砺奋斗,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学科科研水平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增强,学院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引育并重强师资。学院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按照“引育并重、个性支持、全面培养、激发活力”的工作思路,深入推进“人才强院”战略。现有专任教师102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43人,博士占比78%,具有海外研修经历的教师占比60%;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50人。教师中有中科院院士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江苏特聘教授2人、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德国洪堡学者3人、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学者1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和省级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5人,江苏省“333工程”、“六大人才高峰”等各类高层次人才30余人次,省级科研教学团队5个。  交叉融合促学科。学院聚焦学科前沿,对接服务于国家、区域、行业发展战略需求,加强对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组织与培育。近5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项(其中重点1项、“优青”2项)、部省级科研项目23项。在包括Adv. Math.、JASA、Trans. AMS、JMPA、J. Functional Analysis、SIAM J. Math.Anal.、SIAM J. Numerical Analysis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钟家庆数学奖1项和江苏省“数学成就奖”6项。成立数学研究院,获批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徐州分中心,建成中国社会科学院财富管理研究中心江苏分中心,与国家首批高端智库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开展深度合作,全力打造服务社会的师大品牌。             改革创新育英才。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与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规划教材2部、省精品、重点教材3部;获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省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获批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25项、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篇;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大学生数学竞赛等比赛中屡获大奖。学院与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等国外高校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学生出国(境)深造率持续提高。  校报记者:今年是我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启动“十四五”发展规划之年。基于此,对于学院未来的发展,有怎样的思路和规划呢?  刘伟:一流学科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关键,高质量发展则是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要素。面对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形势,数学与统计学院将围绕学生成长这个中心,依靠教师发展这个根本,对标国家“一流学科”,持续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内涵发展为主线,以博士点申报和第五轮学科评估为抓手,坚定不移将学科强院作为全局性、引领性、基础性战略予以推进。  进一步抓实立德树人,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国家和省一流专业建设和师范专业认证为契机,在教学奖项、教学名师、在线课程、精品教材等方面投入更大精力,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施本科生优秀论文培育工程,推进基地班导师制实施。探索学生国际化培养新模式,推进与国际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计划。推动教学与科研有机融合,明确学科的社会需求导向和实践性,筑就一条着力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国际视野、系统思维和批判性创新思维”的特色之路。  进一步抓实高端人才引育,着力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推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健全人才引进工作机制,规范引进流程,拓宽引进渠道,积极从海外博士、博士后人员和国内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中引进优秀博士。实施优秀青年学术骨干培育计划,重点资助和培养一批35岁以下的青年学术骨干。全力为学术骨干发展提供重点支持,做好国家级、省级人才项目的培育和申报工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发掘先进典型,引导学院教师争当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和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进一步抓实标志性成果培育,着力提升学科影响力。实施科研攀登计划,力争在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上取得新突破。加强数学研究院建设,充分发挥领军人才优势,彰显学科优势特色,打造数学研究高地。推进实施学科引领计划,科学规划数学和统计学学科建设思路和重点,对标找差,力争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显著提升。扎实推进统计学省优势学科第三期建设和数学“十三五”省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整合优势资源,彰显学科综合实力,力争统计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取得突破。

薪火相传,再铸新辉煌

摘要:  校报记者:沙院长,您好!文学院近几年发展迅速,成果丰硕,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学院的整体概况吗?  沙先一:文学院是有深厚传统的学院,1959年招收汉语言文学本科生,1979年招收研究生,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廖序东、吴奔星、王进珊、古德夫、吴汝煜等一批学者为学院发展奠定基础。目前学院有专任教师82人,其中教授38人,副教授26人,博士(含在读)69人。拥有中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等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也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语文教育方向)培养单位。2008年中国语言文学成为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为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二、三期项目;中国古代文学为省级重点学科,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为江苏省“十二五”“十三五”期间重点学科(培育);拥有省级科研平台:汉文化研究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等第为B;2015-2019年中国软科排名稳居前15%。  校报记者:可以请您聚焦创新驱动战略,从学科内涵建设等角度,谈一谈学院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吗?  沙先一:经过60多年的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鲜明特色:一是师范特色显著。2007获批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3获批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5获批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A类)。创新“三方协同”卓越教师培养模式,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2018)、二等奖1项(2014),在全国师范院校中排名稳居前列,为全国首批12家汉语言文学师范特色专业之一。二是语言文字教育突出。为全国首批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培训基地、全国首批经典诵读教育培训基地、首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目前,学院拥有汉语言文学(设有师范、非师范两个专业方向)、汉语言、秘书学三个本科专业,响应国家振兴师范教育号召,自2018年始,招收五个师范班,创设“廖序东”班。  学院一向重视专业教学与课程建设,编写国家规划教材《现代汉语》、《现代汉语(精简本)》,建有中国大学精品开放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4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5门,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5门。获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2019年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银奖。  学院发展离不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目前拥有汉语言文学(师范)国家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科研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省“333工程”二层次2人、三层次12人,省社科优青1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4人次。教师中有境外研修经历教师50余人。近五年来,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7项,其中重大6项、重点3项;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3项;出版学术著作50余部,发表C刊论文20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获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奖3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7项。学院依托优秀师资与师范优势,承担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示范项目、省级高端培训项目;依托区域文化与学术研究,成立汉文化研究院,出版“汉学大系”系列研究丛书30多种,开发两汉文化课程资源,服务淮海经济区文化建设;依托云龙书院,开设公益课程,积极参与市民文化建设。通过国家留学基金、省留学基金等资助,50多名教师有境外研修经历;近五年来邀请30余名海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授课;90余名学生受学院资助赴境外知名高校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学习。文学院是学校最早招收留学生的单位,目前有来自美国、韩国、俄罗斯等国家的本科留学生40余人;2019年获得中国政府委托培养奖学金项目:俄罗斯卓越汉语师资硕士研究生培养。。  校报记者:今年是我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启动“十四五”发展规划之年。基于此,对于学院未来的发展,有怎样的思路和规划呢?  沙先一:2020年是“十三五”计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计划的筹划之年。我们将积极调查研究,为学院的未来发展规划蓝图。人才培养方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做好双万计划工作,即获得国家一流专业立项建设、获得2-3门国家一流课程,做好汉语言文学专业认证工作。师资队伍建设上,通过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打造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学位结构、职称结构科学合理的一流教学团队,新增省级各类人才称号3-4人次,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争取国家级人才称号的突破。科学研究上,结合社会文化需求,优化研究方向,整合研究团队,加强工程性课题研究,争取新增省部级科研平台1-2个,新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大课题2-3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4-5项。学科建设上,根据学校整体部署,做好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争取再上新台阶,做好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建设工作。社会服务方面,整合组建团队,做好国培计划示范项目、汉文化研究、乡村文化建设等工作。国际化方面,鼓励师生申报国家、省级公派出国留学和研修项目,赴国外高水平大学访学,支持学生留学、访学、交流互换。推进全英语和双语课程建设,加快国际化办学专业和课程建设进程,继续做好汉语国际教育留学生的招生培养工作;做好中国政府委托培养奖学金项目:俄罗斯卓越汉语师资硕士研究生培养项目。

江苏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22次访问,全刊已有2452972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