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范大学报》  

第01版:1

我校举办庆祝第三十六个教师节表彰大会暨新教师入职宣誓仪式

摘要:  本报讯(郑晓坡)固本承源兴伟业,桃李芬芳谱华章。值教师节来临之际,我校于9月10日下午,在泉山校区马可音乐厅隆重举行庆祝第三十六个教师节表彰大会暨新教师入职宣誓仪式。在校全体校领导,受表彰的集体和个人代表,校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学院党委书记、秘书,各基层工会代表,师生代表以及全体2020年新入职教师近500人参加大会。校党委副书记岑红主持大会。  周汝光校长在大会上致辞,向全校教职工致以节日的问候。他指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立教之本和兴教之源。“立德树人奋进担当,教育脱贫托举希望”是今年教师节主题,也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与使命。江苏师大自建校以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举师范大旗,铸就教师教育底蕴,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近年来,师大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着力构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彰显了高水平大学应有的作为和担当。当前处于新的历史交汇点,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要牢记人民嘱托,不负时代使命,坚持“四有”好老师标准,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汇聚新的力量,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广大教师用渊博的学识和崇高的品德育桃李满天下,他们立足岗位、润物无声,甘于奉献、潜心育人,涌现出一大批师德模范,“三全育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广登在大会上宣读了表彰决定,主席台就座的领导为获奖代表颁发了奖牌和证书。  三十载春秋寒暑,半甲子芳华几度。从教30年依旧诲人不倦、笔耕不辍的老教师,在全场雷鸣般的掌声中登台,校领导为他们颁发从教30年纪念章。  进入新时代,学校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突破、新进展、新成就,也涌现出一大批在各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新典型、新模范、新榜样。大会对一年来为学校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进行了表彰,21位代表登台接受鲜花与敬意。  表彰仪式后,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沈德元教授作为“师德模范”代表,畅谈言传身教育人心得;校卫生与健康工作办公室主任张辉作为“三全育人”先进集体代表,介绍立足岗位育人实践;商学院杨晓丽教授代表从教30年老教师,回顾半甲子育人历程;马克思主义学院李丹老师代表2020年新入职教师,抒发新时代育人志向。  筑巢引凤、凝才聚力,学校在过去的一年人才引进成果丰硕,121位新教师入职,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他们登上舞台,用铮铮誓言抒发勇担立德树人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豪迈心声。  华桂宏书记在大会的最后作总结讲话。他指出,优秀的教师是学校履行立德树人职责和使命的坚强保障。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教师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教师的重要地位,对广大教师提出“四有”“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六要”的标准和要求。近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内涵发展为核心,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构建了优良的师德师风建设体系、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高端的人才队伍建设体系、优越的薪酬福利保障体系、完善的教师荣誉激励体系、健全的教师职业发展支撑体系,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为学校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学校改革发展成果丰硕。2020年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之年,学校能否顺利爬坡过坎、实现高位运行的基础在教师、主体是教师、关键靠教师。希望全体教职工,做坚定信仰的守护者,做崇高师德的践行者,做学养深厚的真学者,要做深邃情怀的传承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恪尽职守、奋发有为,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在教书育人的伟大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绽放绚丽光彩。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立德树人奋进担当,教育脱贫托举希望”,党和国家对人民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与期望,江苏师大全体教师,将勇担使命,不负众望,在奋进中托举明天的希望。大会在热烈掌声中闭幕。

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做“四有”好老师

摘要:  本报讯(人事处/文 郑晓坡/图)为帮助广大新教师尽快适应岗位要求,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学校以“政治教育”“仪式教育”“素质教育”和“实践教育”为主要内容,组织开展了2020年新教师入职教育培训活动。9月17日下午,校党委书记华桂宏教授以“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做‘四有’好老师”为主题,为新教师上了入职教育第一课,同时也拉开了本次培训活动的序幕。120位新教师聆听了华书记的报告。  华桂宏书记在报告中首先向新教师介绍了学校的历史沿革和发展成就。华书记指出,江苏师范大学有着近70年的办学历史,从苏南到苏北几次易址,但是师大人始终不忘初心使命,坚持“崇德厚学、励志敏行”,力行“守正出新、坚志勇为”,努力拼搏,艰苦奋斗,成就了今年江苏师范大学的发展成绩。希望新教师能尽快融入江苏师范大学这个大家庭,在助推学校事业发展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随后,华书记以初心使命为切入点,向各位新教师解读了教师的初心与使命的深刻内涵,并围绕“四有”好老师的主题,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服务”“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的新时代教师新要求。最后,华书记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以及自身的教学和育人经历,从课程思政角度对新入职教师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希望和要求。一是要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刻苦学习、奉献国家;二是要加强对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完善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培养责任心和公益心;三是要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着力点,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在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育方面下更大功夫,切实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华桂宏书记的报告提升了广大新教师对党的教育方针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新教师们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会肩负起立德树人重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恪守职业道德规范,提升教书育人水平,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在徐高校网络安全专题培训在我校举办

摘要:      本报讯(信息化处/文 郑晓坡/图)为响应2020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号召,提升网络安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专业技能,提升高校网络管理能力与水平,9月16日,由徐州高校网络安全应急响应中心、省高校网委会(徐州片区)联合组织的网络安全专题培训在我校举办,在徐高校300余名网络安全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  校党委副书记岑红在培训开幕式上致辞。她表示,网络安全不单纯是策略和技术问题,更是国家战略,需要顶层设计、群防群治。对高校而言,以信息化引领校园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管理服务提质增效,需要网络安全建设保驾护航。高度重视并不断提升网络安全监管、检测与防护能力是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特别是疫情之后,教学与管理服务信息化的重要性更凸显,对网络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次培训是以一次难得的机会,希望在徐高校同行认真学习充分交流,就加强高校信息化建设、智慧校园建设,特别是就如何规划“十四五”期间信息化发展多出新招、高招、妙招。  本次网络安全专题培训采用“线下+云端”的模式,在徐高校信息化建设与网络安全专业技术人员代表20余人在“红信云”党建工作空间,近300人在各学校分会场,线上线下共同接受网络安全专业工程师的技术指导,围绕新形势下的高校安全解决方案、高校网络安全运营能力构建等主题展开专题学习,并就校园网络安全重任下的工作谋划、“十四五”高校信息化建设规划以及智慧校园建设展开交流研讨。  据悉,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为承办好本次培训活动,我校信息化处在广泛征求驻徐高校意见基础上,创新培训模式,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在十余所驻徐高校同时设立分会场,采用现场讲授与“云端”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既保证了培训质量,又降低了培训成本。  承办本次网络安全培训工作,同时也是我校2020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系列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今年的“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系列活动还包括网络安全知识普及宣传、知识问答、警示教育、技术培训、应急演练等。学校将通过现场宣讲、网站发布、微信推送等方式积极营造“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的校园网络安全教育氛围,提高广大师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学校召开工会、妇联系统工作会议

摘要:  本报讯(校工会/文  郑晓坡/图)9月17日下午,学校在静远楼1307会议室召开了工会、妇联系统工作会议。校党委副书记岑红出席会议,各基层工会、妇联、各文体协会会长及校工会、妇联全体人员参加了会议。  会上,岑红副书记就学校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双线作战”的背景下遇到的现实挑战、所采取的主要应对措施以及相关工作领域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介绍。对于工会、妇联以及各协会在应对疫情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大局观念、担当精神和服务意识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于大家能够主动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及时转变工作思路,主动回应职工诉求,积极开展各项服务以及取得的主要成绩表示了充分认可。岑红副书记希望工会妇联要团结带领全校广大教职工为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的制定献计献策,要求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在工作格局上能站得更高;自我要求上能做到更严;工作谋划上能思虑更远;活动开展上能体现更新;职工利益上能想得更全。希望大家能够再接再厉,勇于担当,积极引领全校教职工为学校事业发展再作更大贡献。  校工会和妇联负责同志分别介绍了2020年上半年围绕学校工作重心、服务学校发展大局所开展的具体工作以及取得的主要成绩,同时介绍了为了帮助广大教职工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所采取的具体举措、提供的相关服务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效,还就本学期的工作设想、工作思路、工作安排及主要工作目标进行了通报。

第02版:2

创一流科学,育一流人才

摘要:  校报记者:刘院长,您好,数学与统计学院近几年发展迅速,成果丰硕,您能简单和我们介绍一下学院的整体情况吗?  刘伟:数学与统计学院是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最悠久和具有传统优势的学院之一,始建于1952年,195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拥有数学、统计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教育硕士(数学)、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数学为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统计学为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开设五个本科专业,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品牌专业,统计学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共建实验室等多个创新平台。在校本科生1200余名,硕士研究生250余名。  校报记者:可以请您聚焦创新驱动战略,从学科内涵建设等角度,谈一谈学院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吗?  刘伟:近年来,学院谨循一流学科建设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内涵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求真务实,凝心聚智,砥砺奋斗,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学科科研水平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增强,学院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引育并重强师资。学院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按照“引育并重、个性支持、全面培养、激发活力”的工作思路,深入推进“人才强院”战略。现有专任教师102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43人,博士占比78%,具有海外研修经历的教师占比60%;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50人。教师中有中科院院士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江苏特聘教授2人、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德国洪堡学者3人、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学者1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和省级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5人,江苏省“333工程”、“六大人才高峰”等各类高层次人才30余人次,省级科研教学团队5个。  交叉融合促学科。学院聚焦学科前沿,对接服务于国家、区域、行业发展战略需求,加强对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组织与培育。近5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项(其中重点1项、“优青”2项)、部省级科研项目23项。在包括Adv. Math.、JASA、Trans. AMS、JMPA、J. Functional Analysis、SIAM J. Math.Anal.、SIAM J. Numerical Analysis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钟家庆数学奖1项和江苏省“数学成就奖”6项。成立数学研究院,获批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徐州分中心,建成中国社会科学院财富管理研究中心江苏分中心,与国家首批高端智库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开展深度合作,全力打造服务社会的师大品牌。             改革创新育英才。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与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规划教材2部、省精品、重点教材3部;获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省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获批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25项、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篇;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大学生数学竞赛等比赛中屡获大奖。学院与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等国外高校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学生出国(境)深造率持续提高。  校报记者:今年是我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启动“十四五”发展规划之年。基于此,对于学院未来的发展,有怎样的思路和规划呢?  刘伟:一流学科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关键,高质量发展则是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要素。面对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形势,数学与统计学院将围绕学生成长这个中心,依靠教师发展这个根本,对标国家“一流学科”,持续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内涵发展为主线,以博士点申报和第五轮学科评估为抓手,坚定不移将学科强院作为全局性、引领性、基础性战略予以推进。  进一步抓实立德树人,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国家和省一流专业建设和师范专业认证为契机,在教学奖项、教学名师、在线课程、精品教材等方面投入更大精力,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施本科生优秀论文培育工程,推进基地班导师制实施。探索学生国际化培养新模式,推进与国际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计划。推动教学与科研有机融合,明确学科的社会需求导向和实践性,筑就一条着力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国际视野、系统思维和批判性创新思维”的特色之路。  进一步抓实高端人才引育,着力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推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健全人才引进工作机制,规范引进流程,拓宽引进渠道,积极从海外博士、博士后人员和国内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中引进优秀博士。实施优秀青年学术骨干培育计划,重点资助和培养一批35岁以下的青年学术骨干。全力为学术骨干发展提供重点支持,做好国家级、省级人才项目的培育和申报工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发掘先进典型,引导学院教师争当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和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进一步抓实标志性成果培育,着力提升学科影响力。实施科研攀登计划,力争在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上取得新突破。加强数学研究院建设,充分发挥领军人才优势,彰显学科优势特色,打造数学研究高地。推进实施学科引领计划,科学规划数学和统计学学科建设思路和重点,对标找差,力争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显著提升。扎实推进统计学省优势学科第三期建设和数学“十三五”省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整合优势资源,彰显学科综合实力,力争统计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取得突破。

薪火相传,再铸新辉煌

摘要:  校报记者:沙院长,您好!文学院近几年发展迅速,成果丰硕,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学院的整体概况吗?  沙先一:文学院是有深厚传统的学院,1959年招收汉语言文学本科生,1979年招收研究生,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廖序东、吴奔星、王进珊、古德夫、吴汝煜等一批学者为学院发展奠定基础。目前学院有专任教师82人,其中教授38人,副教授26人,博士(含在读)69人。拥有中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等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也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语文教育方向)培养单位。2008年中国语言文学成为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为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二、三期项目;中国古代文学为省级重点学科,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为江苏省“十二五”“十三五”期间重点学科(培育);拥有省级科研平台:汉文化研究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等第为B;2015-2019年中国软科排名稳居前15%。  校报记者:可以请您聚焦创新驱动战略,从学科内涵建设等角度,谈一谈学院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吗?  沙先一:经过60多年的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鲜明特色:一是师范特色显著。2007获批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3获批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5获批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A类)。创新“三方协同”卓越教师培养模式,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2018)、二等奖1项(2014),在全国师范院校中排名稳居前列,为全国首批12家汉语言文学师范特色专业之一。二是语言文字教育突出。为全国首批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培训基地、全国首批经典诵读教育培训基地、首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目前,学院拥有汉语言文学(设有师范、非师范两个专业方向)、汉语言、秘书学三个本科专业,响应国家振兴师范教育号召,自2018年始,招收五个师范班,创设“廖序东”班。  学院一向重视专业教学与课程建设,编写国家规划教材《现代汉语》、《现代汉语(精简本)》,建有中国大学精品开放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4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5门,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5门。获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2019年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银奖。  学院发展离不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目前拥有汉语言文学(师范)国家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科研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省“333工程”二层次2人、三层次12人,省社科优青1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4人次。教师中有境外研修经历教师50余人。近五年来,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7项,其中重大6项、重点3项;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3项;出版学术著作50余部,发表C刊论文20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获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奖3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7项。学院依托优秀师资与师范优势,承担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示范项目、省级高端培训项目;依托区域文化与学术研究,成立汉文化研究院,出版“汉学大系”系列研究丛书30多种,开发两汉文化课程资源,服务淮海经济区文化建设;依托云龙书院,开设公益课程,积极参与市民文化建设。通过国家留学基金、省留学基金等资助,50多名教师有境外研修经历;近五年来邀请30余名海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授课;90余名学生受学院资助赴境外知名高校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学习。文学院是学校最早招收留学生的单位,目前有来自美国、韩国、俄罗斯等国家的本科留学生40余人;2019年获得中国政府委托培养奖学金项目:俄罗斯卓越汉语师资硕士研究生培养。。  校报记者:今年是我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启动“十四五”发展规划之年。基于此,对于学院未来的发展,有怎样的思路和规划呢?  沙先一:2020年是“十三五”计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计划的筹划之年。我们将积极调查研究,为学院的未来发展规划蓝图。人才培养方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做好双万计划工作,即获得国家一流专业立项建设、获得2-3门国家一流课程,做好汉语言文学专业认证工作。师资队伍建设上,通过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打造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学位结构、职称结构科学合理的一流教学团队,新增省级各类人才称号3-4人次,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争取国家级人才称号的突破。科学研究上,结合社会文化需求,优化研究方向,整合研究团队,加强工程性课题研究,争取新增省部级科研平台1-2个,新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大课题2-3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4-5项。学科建设上,根据学校整体部署,做好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争取再上新台阶,做好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建设工作。社会服务方面,整合组建团队,做好国培计划示范项目、汉文化研究、乡村文化建设等工作。国际化方面,鼓励师生申报国家、省级公派出国留学和研修项目,赴国外高水平大学访学,支持学生留学、访学、交流互换。推进全英语和双语课程建设,加快国际化办学专业和课程建设进程,继续做好汉语国际教育留学生的招生培养工作;做好中国政府委托培养奖学金项目:俄罗斯卓越汉语师资硕士研究生培养项目。

第03版:3

江苏师范大学师德模范风采

摘要:编者按:  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在今年的教师节表彰大会上,我校授予10位教师“师德模范”荣誉称号。为进一步弘扬我校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增强广大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我们将通过系列报道讲述他们的从教故事,展现他们的师德风采。  贾林祥,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撰写了《心理育人的内涵、机制与实施路径》一文,获得学校思政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该文公开发表在《陕西行政学院》学报;参加六部委联合在中央党校举办的全国骨干社科人员培训班,撰写了《做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工作》一文,该论文获得学校思政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近 5 年,独立发表论文 5 篇(C 刊 2 篇),出版《心理学基础》《小学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基本理论研究》3 部教材,出版译著《映射对话:社会变革的重要工具》1 部等。印少云,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授。自 92 年至今,一直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在《学术研究》、《江苏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 40 多篇,出版专著一部(获徐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主持国家及省部(厅)级项目八项。2011 年,主持的思政课教改成果获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同年,以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获得校第五届教学优秀奖;2012 年,在首届长三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教学评比中获二等奖。2013 年,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2018 ,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入选江苏省及教育部的“名师示范课”; 同年,主持申报的教育部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印少云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建设”获得立项资助等。  刘嘉伟,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江苏省“333 人才工程”培养对象,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带头人,全国元代文学学会理事。  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3 项,教育部项目 1 项;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专著 1 部,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曾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省高校微课大赛一等奖,江苏师大青年教师教学优胜赛一等奖。  沈德元,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  先后获中国侨届贡献奖、感动江苏教育人物-2018 最美高校教师提名奖、江苏省“创新团队计划”引进团队领军人才、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近年出版专著、教材 2 本,承担省高校重点教材建设项目 1 项。引入了学校首个海外创新团队,以先进光学功能材料及激光技术为主线,以光电有机结合为特色,凭借 “古彭励志横渠训,深巷试酿杜康香”的信念和决心,他和团队成员在激光技术、透明光学陶瓷、红外玻璃和光纤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秦正龙,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  近五年,发表有关课程思政及教研方面论文 10 多篇;主持的化工原理课程 2018 年被认定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9 年该课程荣获江苏省线上线下一流课程。主持“化工原理智慧课堂的研究与实践” 等省校级教研项目 4 项;主持校级课程思政项目 1 项;主编出版教材1 本。  鞠长猛,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  2012 年 7 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博士学位,9 月来校工作,历任历史系教师、副主任。  工作 8 年间,获得各类奖励及荣誉称号 10 项。1 次省部级批示;1 次校“先进工作者”;1 次校“最受毕业生喜爱的教师”称号;3 次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称号;2 次校“优秀实习指导教师”称号;1 次校“工会积极分子”称号;1 次校“立德树人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主要成员;1 次校“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主要成员;指导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1 项。  姚正海,商学院教授。  中国注册会计师,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徐州市董事学会会员,MPACC 硕士点导师组组长,省级工商管理类重点专业负责人,省级“财务管理”特色专业负责人,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专家。  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 项,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和江苏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已顺利结项,近年来公开发表科研论文 20 余篇。胡福年,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院长、教授。  主编出版省重点教材 2 部;获江苏师范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 项;指导的学生先后获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主赛道金奖 1 项、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特别一等奖 1 项、省赛一等奖 1 项,实现研究生教育高水平成果的突破。获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二等奖 2 项;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5项、三等奖 2 项;江苏省第九届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3 项。刘兴林,国际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长期从事英汉翻译教学工作,研究兴趣涉及英汉语言与文化比较,英汉翻译,英语教学等方面,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曾多次获得校先进工作者和师德模范称号。  2014 年 9 月至 2019 年 7 月担任江苏师范大学与美国迈阿密达德学院合办的迈阿密达德学院孔子学院中方院长,从事国际汉语教学管理和中外文化交流工作,该孔子学院荣获 2015 年度全球优秀孔子学院称号。2019 年 10 月担任江苏师范大学国际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工作。  陈芳,美术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书记,设计学学科骨干教师。  2003 年 8 月入校工作,主讲《中外设计史》《设计思维与方法》等课程,主攻艺术设计教育,江苏省教师资格证面试考官,中国汉画学会会员。  入校 18 年潜心教学,兼职班主任,开办支部书记惠生讲堂。取得江苏省师范生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校师德先进个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形成了有项目、有成果、有品牌、有案例、有示范课程的教书育人格局。  任讲师以来教学获得省部级(7 项)、厅市级(6 项)、校级(25 项)奖励共计 38 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 2 项,省部级 3 项,厅市级 3 项,校级 6 项。科研获奖 6 项,发表论文、作品、研究报告、教学方案、教学案例、微课视频、教学科研工作案例 32 篇。

第04版:4

“一生中忙碌、充实、有意义的几件事”

摘要:【编者按】:桑榆非晚,为霞满天。在我校有这样一群老同志,于人生青壮年,他们将个人理想奋斗融入学校建设。或矢志教坛,潜心传道授业;或笔耕不辍,凝神著书立说;或殚精竭虑,谋求学校发展。至年高退(离)休,他们仍然坚守初心,贡献余晖,发挥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积极配合学校高水平建设。为了践行弘扬“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本报特推出专版,带领读者领略他们的卓越风采。【个人简介】侯德润(1929-2019),男,江苏省泰州市人,中共党员。1949年考入大连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1952年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转入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1953年毕业。毕业后即在江苏师范大学的前身(江苏军区干部文化学校、江苏省转业干部速成中学、江苏师范专科学校、徐州师范学院等)任教。任职期间曾先后到苏州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从事数学进修与研究工作。1962年任讲师,1978年任副教授,1981年任数学系主任,1982年任徐州师院副院长,1983年任徐州师院院长,1992年退休。1993年创办(创办人之一)九州大学,任九州职业技术学院副董事长。1982年被教育部聘为高等学校理科数学、力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1990年至1995年被聘为国家教委首届高等学校理科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外国数学简史》(参编,1981年,山东教育出版社)、《世界著名数学家传记》(参编,1995年,科学出版社);译著:《数学史》(1981年,商务印书馆)、《实分析方法》(198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出了两次“风头”  1.推广“优选法”  1972年暑假后,徐州市革委会委托徐州师院数学系在徐州市推广华罗庚教授倡导的“优选法”。自己作为数学系推广组成员之一,去了化工局的徐州农药厂。针对农药厂产品产出量与原料投入量比(所谓“得率”)较低的问题,通过指导技术员按照0.618法调整原料配比进行反复试验,最终取得“得率”接近为100%,极大地提高了农药厂的生产效率,深受厂领导和工人师傅的好评。在农药厂一炮打响后,化工局领导叫我到局属的各个厂作报告和进行指导,自己不辞劳苦骑着“永久牌”自行车几乎跑遍了所有的局属企业,以后又逐步扩大到了化工局系统之外。社会上居然有人把我誉为“徐州的华罗庚”。  2.作“向科学进军”报告  1977年10月,徐州市委由市教育局和团市委出面在徐州市举行了一次“向科学进军报告会”。身为大学教师,自己所作的报告,特别符合在场全市中小学优秀学生代表的胃口,报告宛如京剧中的“压轴戏”,获得了全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报告会后,徐州市中小学包括贾汪区学校邀请我去作“如何学好数理化”或“向科学进军报告会”。不仅如此,连云港市赣榆县教育局专程派人接我为县城及其各公社的中学师生作了几场专题报告,反响效果特好。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能够直接和青少年面对面,社会承认你,让你为他们讲课,尽到了一个教师应该的本份责任。  推广“优选法”和作“向科学进军报告会”两次活动,使我能够走出徐州师院这座小小的象牙塔的大门,走向社会,结识了本地很多中教界、科技界、工业企业的朋友,增长很多知识和见识,这也符合毛主席所提出的“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要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二、抓好师资建设和教学工作  1981年10月,我被任命为徐州师院数学系主任。任职期间,重点抓了教师的培养和提高。第一,选派了数量比较多的教师到外校去进修或访学。要求他们返校后到系里通过汇报或报告会形式,介绍水平高的高校在做些什么以及怎么做的,以此带动和提高本系的教学研究水平。第二,抓住一切机会,邀请外校的专家到系里讲学,扩大眼界和提高本系的水平。如此坚持“派出去,请进来”两方面一起抓,使得数学系教师们受到鼓舞,也学会了不少治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一些教师通过不懈努力,被提升为教授,而且也带动了其他一些同志。  1982年12月,我被任命为徐州师院副院长,主抓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当时徐州师院规模很小,在校生只有2000人左右,每年招生人数也只有500人左右。所以,存在教师人员过剩、人浮于事的情况;几乎每一学期,都有教师无课可排的现象。为准确掌握各系教学安排情况,我上任以后,就一个系一个系跑,并亲自设计了一种“教学任务书”,请每一个系每学期填一张,了解掌握该系一学期一共有哪些课程,每周上几节课,谁当主讲,谁当助教。通过艰辛不懈努力,最终全面了解掌握了学校各教学单位的教学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加快为中学、企业、部队和政府培养人才  1.招收定向公寓生  1984年前后,中小学师资不足、合格率不高等问题成为全国教育界议论的热门话题。徐州师院每年招生600人,还要按协议被煤炭部分走200人,显然满足不了江苏省的需求。我认为,作为培养中学教师的师范学院,加快培养教师的速度应该责无旁贷。通过与徐州市委、徐州市政府协商,并报请省高教局同意,1985年2月,徐州市政府与省高教局正式签署了在徐州师院招收定向公寓生的协议。即在师院隔壁徐州六中内,由徐州市政府投资盖学生宿舍(产权为徐州市),徐州师院从1985年起定向招收徐州市的考生,第一年录取200人,后九年每年录取250人,十年共2450人,毕业后由徐州市分配。通过招收公寓生,较大地缓解了徐州市中学师资紧缺的状况。  2.招收委托培养生  1984年前后,大型企业附属学校、部队和省市组织部管理的公务员非常迫切需要人才的培养和学历的提升。经报请省高教局的同意,高校可以采取“委托代培”的形式为地方培养所需人才。1984年徐州师院与华东输油管理局二公司签订协议,为该局属中学代培26个本科生、4个专科生。84年5月,与驻徐部队十二军签订协议,在十二军驻地营房内办起来100人规模的两个文科性质的专科班,学制两年,毕业后发徐州师院文凭。84年10月,与徐州团市委签订协议,举办了干部专修班。通过招收委托培养生,较好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和军队两用人才的培养,同时也提升了徐州师院对外的影响力。  四、购置泉山校区,扩展学校办学空间  党的十二大(1982年9月)明确提出教育是经济发展的点问题之一。1984年3月在南京召开的高校院校长会议重点讨论了高校发展规划问题。作为苏北地区的徐州师院占地面积狭小,仅203亩,其中东院家属区占50亩左右,可利用的西院只有150亩左右(同期苏大424亩,南师433亩,扬师372亩),极大制约了办学发展空间。当时学校隔壁的塑料三厂(占地20亩左右)征迁成本太高,一度要价达140万,且空间有限,我们决定放弃。我接受了学校职能部门的建议,向院党委书记谢承提出,并一同多处实地勘察,最终选中了铜山县三堡乡文沃大队牛头山下的一块地方(即现在的泉山校区所在地)。经过院党政联席会研究一致同意,再与文沃大队协商,后以94万元的价格购置了土地399亩。之后亲自带队报请铜山县计委、徐州市政府规划处、江苏省教委、江苏省建委审批,最终确定下来。购置泉山校区,极大地拓展了我校办学的空间。这项工作顺利完成与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五、妥善做好师专与师院合并工作  徐州师范专科学校(1984年建立)与徐州师院的合并,是符合国务院印发《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国发〔1986〕108号)和国家教委《关于部分普通高等学校充实整顿工作的意见》((88)教计字041号)文件精神,经江苏省教委报请省政府、省政府报请国家教委而逐级批复的结果,是符合中央教育改革的精神,把规模小、师资质量差的学校联合起来,以切实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关于两校合并问题,省教委早在1988年10月已有了决策,认为师专和师院都是省教委管的师范院校,合并可以节省投资,减少重复建设,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自己作为师院院长,坚决贯彻执行上级主管部门的决定,并积极做好引导工作,妥善安排合并相关事宜。一是主动到省教委请示沟通,协商相关工作进度。二是向院党委提交意见建议,就成立工作班子、招生规模、经费、办学条件、办学地点等问题,与党委李宗柯书记等讨论制定并校方案,经党政联席会讨论通过后实施。三是积极配合做政教、历史系领导的工作,使两个系按期搬迁到师专所在教学楼;指导其他各部门、各系科一律归口合并,一步到位。在省教委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以及师院与师专各级领导的通力配合下,两校合并工作圆满顺利完成。  六、旗帜鲜明反对“动乱”,坚决维护学校正常秩序  正当徐州师专和我院的合并工作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的时候,1989年的“学潮”“动乱”开始了,很快以与日俱增的势头,也在徐州市展开。在中央、省委和徐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学潮”“动乱”最终得以平息。当然,这些都是过去的事了。时至今日,我们回顾过去,“动乱”期间,院党委领导坚强有力,我们没有惊慌失措,而是相信领导,做到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遇事沉着处理,所以才没有使学校工作受到严重影响,比较顺利地过了这一关,而且受到徐州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我们的经验是,正确理解当时徐州市委领导所说的“维护正常秩序,不要罢课”这一条。其实任何学校都是有一个“正常秩序”的。例如放假制度,学校都有明确的文件通知,说明开始与结束的时间,师生都习惯了这种做法。否则如果想上课就上课,不想上课就不上课,那就叫“罢课”,是无政府主义的表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条经验,就是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开诚布公,使他们知道厉害关系。孰为利,孰为害,让学生们知道我们这些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真正是为了学生的利益而工作。  七、二次艰苦创业——建立九州职业技术学院  1.挂靠的九州大学(九州职业技术学院前身)  1993年,为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高等教育布局、层次、科类结构的改善,国家教委积极鼓励兴办民办高等学校,专门出台了《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教计〔1993〕129号)文件。在当时形势下,中国矿大的老校领导邢凯、原徐州矿务局局长陈引亮和我经过分析认为,徐州市的地方经济发展对高教有很大需求,而且中国矿大和徐州师院内部潜力巨大(当时两所高校有200多个离退休正副教授),商议在徐州市举办民办九州大学。我们的提议得到了徐州市委市政府、省教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于1993年10月7日经省教委正式批准筹建九州大学。办学地点设在徐州市贾汪区大泉的矿务局教育培训总校内(挂靠教育培训总校),由徐州师院发放毕业文凭(挂靠徐州师院)。   从1994年九州大学开始招生到1998年在贾汪大泉办学的五年,是九州大学极其艰苦奋斗创业的五年。自己包括所有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从徐州市到贾汪大泉上班需要乘车颠簸2至3小时左右,吃饭和住宿条件也很艰苦。其中一段时间,我就找了一间教室,安放一张床,床前放一张办公桌,办公睡觉都在教室里。经过全体教职工的艰辛共同努力,九州大学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也日渐彰显。95年、96年、97年、98年取得国家承认学籍(大专)的学生数分别是49人、100人、200人、300人。这也为九州大学进一步发展积累了资金。   2.独立办学的九州职业技术学院  在贾汪大泉办学的各种不便日益显现,经我与其他创办人商议,决定在省政府批准的“铜山经济开发区”(距离中国矿大和徐州师院较近)内建设自己独立的校园。我们的想法得到铜山县招商局的支持,同意购买铜山县樵村生产大队所属的一块地皮。徐州市领导对于民办九州大学也高度重视和支持,同意给予300万贷款。九州大学利用自己的办学积累和贷款建设了学生宿舍楼和实验楼,并于1999年暑期后交付使用。之后九州大学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省政府1999年9月下发了《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实施纲要》文件,省领导1999年10月视察九州大学,提出要引入现代市场经济机制,加快学校建设。2000年1月,教育部召开的“全国民办教育研讨会”在徐州召开,部领导视察九州大学,并提出重要办学指导意见。根据国家和省政府的相关文件和指示精神,学校商议起草了《股份制办学章程》,并先在中国矿大和徐州师院教职工内部,以后逐步扩展到社会上进行了募股,筹集资金,购买扩大校园面积,建设教学楼。2001年3月,省教委派专家对九州大学进行了详细考察,他们认为九州大学已经基本具备了正式建校的条件。2002年3月8日,省政府批复省教委,同意九州大学正式建校,并确定校名为“九州职业技术学院”,纳入江苏省普通高校系列,成为一所独立颁发毕业文凭的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截至2008年,我们在铜山新区的土地上,建成了一所占地237亩,校舍总面积13.18万平米,可容纳在校生6000人的民办高等学校,为适应和促进徐州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是我退休以后参与创建的一件值得骄傲的工作。                                                                                                      (文字、图片来源: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离退休工作部)

怀陈鹤琴先生——教学在活

摘要:      窗前细雨落,屋内孤人寞。我立于窗前,看细雨纷纷,思绪不断,回想着对江苏教育史上有重大贡献的人物时,我一下子就想起了陈鹤琴先生,想起他国难当头毅然回国的爱国热血、想起他开拓创新、掷地有声的“活教育”理论。      国难当头回国参战,赤子功勋青史流芳。陈鹤琴先生是在1918年国家内外忧患的时候归国的,那时陈鹤琴先生在哥伦比亚大学刚取得硕士学位,正准备博士论文,学业蒸蒸日上的他却在听到“南高师”教务主任郭秉文的邀请时毅然同意归国发展、为国尽力。归国后,他一直致力于探寻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适合中国自身发展的教育道路;1940年,他在长期教育实践的概括总结和深厚理论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教育理念创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活”教育理论,这一理论虽然是为幼儿教育提出的,但是对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等都有借鉴意义,对现代教育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陈鹤琴先生提出“活教育”理论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人”是“活教育”最重要的意义和目的,做人两字看似简单,却难解其中真意: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怎样做有意义的人?陈鹤琴先生借这两字言简意赅地向我们发问,怎样做人,怎样求社会进步,怎样促进人类发展,他说作为一个人必须热爱人类,无论国籍、宗教、阶级、种族;必须热爱真理,捍卫真理,以真理至高无上为理念,这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学会“做人”是人类追求幸福的基础。“做中国人”体现出“活教育”的民族性特点,陈鹤琴先生说:“今天我们生在中国,是一个中国人,做一个中国人与做一个别的国家的人不同。”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是华夏儿女,我们有着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无尽财富,我们应该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将中国传统发扬光大。“做现代中国人”则体现出“活教育”的时代性特点,社会在不断发展,时代在不断进步,我们不能一直按照一个模式发展,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灵活变通。现代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一直在寻找着一个适应时代、适合人的教育模式,所以江苏的教育也应跟随时代的步伐,以前的教育模式再好,始终不能够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我们不能在一个模式里停留,必须时刻关注着教育理念的发展变化,结合实情发展前进。      江苏的教育理念一直以来都排在全国的前端,开拓创新的教学理念被江苏实践运用的融会贯通,人才理念一直以来都是江苏的首要教学理念,所以江苏的教育较之其他而言比较严格,拿考试制度来讲,初二的“小中考”、初三中考、高二的“小高考”、高三高考,层层考试安排筛选人才,学生们至少在初二起就开始划分筛选出来了,学级越往上,学生们的资质越高,这是独属于江苏的考试模式,对于适应江苏的人才理念也是比较好的。然而现在在考试上有一点问题,就是题目的设置,由于需要适应江苏严格的人才理念,考试题目需要设置的比较难,这本来是挺好的,然而随着时间的增加,题目越来越偏,甚至有些题目的设置只是为了难而难,不是为了锻炼学生们,偏离了原来题目设置的初心。这是需要改变甚至摒弃的,题目的存在就是为了让学生们知道自己是否掌握一个知识点,因此题目必须与知识点很好的结合起来,而不是为了难而偏。      陈鹤琴先生倡导“活教育”,教育在活,不要一味地死守着一个模式,需知“事不凝滞,理贵变通”,通则灵,通就需要时刻关注时代变化,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变化万千的时代,必须耳通神明;同时,需要结合实情,江苏有着非常优秀的教育基础,在这样优异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进行变通将会有着实质性的进步。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我仿佛看到了陈鹤琴先生手握一本书,立于三尺讲台,他那炯炯有神的眼睛,他那掷地有声的言论,他那如雷贯耳的思想,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久久不散...t

江苏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19次访问,全刊已有2452891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