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范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江苏师范大学周汝光:深化
“四史学习”,铭记教育初心

摘要:【编者按】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意见》和江苏省委《实施方案》,认真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和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推动高校始终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根据加强高校领导班子政治建设要求,江苏省委组织部 、江苏省委教育工委联合在“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江苏先锋网 、江苏教育新闻网推出“高校书记校长第一课”专栏 ,在线共享高校领导人员思政育人微课、微视频和讲课稿件,精准对接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需求和行为规律,把握“互联网+”时代教育发展趋势,建立实践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机制,充分发挥思政育人示范作用。        今天,江苏师范大学校长周汝光给我们带来了内容生动且深刻的“第一课”——《深化“四史学习” ,铭记教育初心》。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中说:“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总书记的嘱托提醒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要始终坚守信仰,不忘初心。      我们江苏师范大学成立于1952年,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学校也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建校近70年来,江苏师大始终不忘教育初心,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共进,逐步发展壮大,铸就了学校独特的精神品格,在淮海大地上竖起一面兴教育人的光荣旗帜。可以说,一部师大的历史就是一个缩影,映射而出的是我们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史、图强求变的奋进史。因此,在新学期开启之时,我想结合“四史”教育,同大家聊聊我们的大学历史,以及师大的精神品格。师大品格之艰苦奋斗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自建校之初,艰苦奋斗精神就深深熔铸在全体师大人心中,成为这所学校最深沉的血脉基因。1952年,为提高军队转业干部文化水平、为各条战线提供建设人才,苏南军区转业干部文化速成学校在无锡的梁溪水畔应运而生,这是江苏师范大学最早的前身,之后不久又升格为江苏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学校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苏北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教育事业,从杏花烟雨的江南迁至徐州,成立徐州师范学院,是当时苏北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高校。那时的苏北经济落后、条件艰苦,但是老师们毫无怨言地放弃了江南的优越条件,满腔热情地投身于苏北的教育事业。       在我们古朴美丽的云龙校区,绿树环抱中,有一座四层的苏俄风格教学楼,这就是“师源楼”。作为学校最早的建筑之一,她见证了建校初期的峥嵘岁月。1958年,学校北迁徐州后,正值经济困难时期,全体师生一边上课一边义务劳动,不仅要平整土地、开荒种菜,还要手拉肩扛、运砖送瓦,协助建设教学办公用房。为让全体师生牢记北迁徐州的初心使命,纪念这段“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之路,学校将建成的第一栋教学楼命名为“师源楼”,寓意即是教师培养的源头。如今,历经一甲子的风雨沧桑,这座大楼依旧巍然伫立,默默见证着学校的一步步发展,和学生的一代代成长。师大品格之崇德厚学       我们的学校是师范大学,那么,何谓师范?在学校的教育名言碑林里,有一副启功先生的题字:“学高人之师,身正人之范。”在我看来,这10个字正是师范精神的最好解读。学校始终坚持将“崇德厚学”作为“为人师、为人范”的基本要求。“崇德”是道德品行的境界,对应“身正人之范”;“厚学”是学术造诣的追求,对应“学高人之师”。建校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师立校,坚守教师教育阵地,支撑起了江苏基础教育的半壁江山。       在师大,崇德厚学是一种传承。       这里我想谈两本书、两个人和两个团队。第一本书名叫《现代汉语》。这本书发行30多年,已增订到第五版,累计刊印600余万部,创造了全国文科类教材的神话。主编该书的正是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我校中文系的元老廖序东先生。董仲舒云:“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自执教以来,廖老始终坚持教育至上的理念,以教育救国,以教育化民,热情投身教育,精心经营教育,真正做到了“美其道”和“慎其行”并举。无论是动乱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只要条件许可,廖老从未曾放下手中的教鞭。退休之后,他依然不计报酬,坚持给研究生开课,直到九十岁高龄。这种“不知老之将至”的治学从教精神如同一种无声的激励,召唤着师大的后来人。第二本书叫《语言的神经机制与语言理论研究》,被誉为开创中国神经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著作。它的作者是教育部“长江学者”、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我校著名语言学家杨亦鸣教授,也是廖序东先生的学生。1994年,已是知名音韵学家的杨亦鸣敏锐捕捉到了语言学界的新变革,开始将目光聚焦到语言的神经机制这一国际学术前沿,组建了我国第一个以汉语为语料、以当代语言学为背景的神经语言学课题组,实现了语言学科的新发展。目前,学校在神经语言学、工程语言学等方向的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方面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尽管平时科研任务繁重,杨亦鸣教授仍然坚持给本科生上课,践行着廖老当年的治学风范。从廖序东到杨亦鸣,是崇德厚学跨越66年的传承。师大品格之求实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大学时勉励广大师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知行合一、做实干家,强调要追求真理、注重实干。这是总书记的要求,也是江苏师大人一直以来的追求,构成了学校求实创新的精神品格。“求实”就是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苦干实干;“创新”就是面向社会需求,贡献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       我们江苏师大的校史里,有一件鲜为人知的记载。那是早在1979年,学校所属晶体管厂承担了东风五号运载火箭星弹应答机系统配套电子元件的生产任务,为火箭运载工程的圆满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收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贺电和嘉奖令。三十多年弹指一挥间。如今,在“军民融合”战略背景下,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沈德元教授带领学校首个海外创新团队,以先进光学功能材料及激光技术为主线,以光电有机结合为特色,夜以继日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他们先后在透明光学陶瓷、红外玻璃和光纤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不仅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还有效推动了国防装备水平的提升。师大品格之奉献社会       就在三个月前,“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发布了这样一则报道:《一颗苹果的温度》,讲述了我校研究生支教团助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动人事迹。革命老区陕西省三原县,是我校研支团的主要支教基地。研支团成员通过家访了解到,当地学生家庭大都依靠种植“冰糖心”苹果为生。但近几年苹果的销售渠道日趋饱和,优质苹果大量积压,卖不出好价钱。为解决燃眉之急,学校和陕西三原县团县委共同发起“一颗苹果的温度”公益扶贫活动,通过线上“互联网+扶贫公益”的新模式,真正帮助三原县学生家庭解决苹果滞销问题。6年来,33名研支团成员接续不断,通过“支教+助农”的方式助力当地脱贫,服务当地中小学生3500余人,累计授课超过24000课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0余场,累计募集物资580000余元。      在我们师大,还活跃着一支集结了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多位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学一流学者的“推普脱贫实践团”。两年多来,这支队伍带领志愿者们深入“三区三州”等地共19个国家级贫困县71个深度贫困村,针对深贫地区汉语零基础贫困青壮年文盲开展了系列普通话宣传和学习培训活动,为那里的年轻人架起了一座“语言之桥”,助力他们走出深山,摆脱贫困。团队连续两年获评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实践团队”称号,相关工作还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专题报道。      从省运会到“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从徐州国际马拉松赛到春运“暖冬行动”,包括在2020年以来的全民抗疫斗争中,随处可见师大青年奉献社会、志愿服务的身影。学校先后四次获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全国优秀等次项目办,连续十年荣获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优秀组织奖;多次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优秀团队等荣誉称号,三次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在江苏师大,融入社会、奉献社会已经成为全体师生的共识,扎根铸魂、开枝散叶,越来越多的师生正奉献在服务社会的第一线。       同学们,以上就是师大的四重精神品格,这既是学校赋予你们的独特精神气质,也是对你们未来发展的基本涵养要求。你们来自五湖四海,在最美的青春年华相聚在大学的校园,求知、奋斗、成长。未来的某一天,你们会离开大学,卸下“学生”这一身份,成为教师、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扮演人生的下一个精彩角色。然而,不论你将来成为“谁”,你们身上都将带着大学赋予你的品格和气质;不论你走到哪里,在你人生的地图上,大学都是一个重要的成长坐标,标记出你生命里最初的精神底色。       我本人于1982年至1986年在师大数学系读书,1989年回校工作至今,也算是一名老师大人了。作为校长,我时刻思考的问题是,我们的大学从哪里来?要往何处去?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逐渐发现:一所大学的历史,既是大学形态与模式的演进史,也是大学水平与功能的提升史,更是大学精神与理念的成长史。江苏师大始终以国家为重,以人民为念,无论是在疮痍遍地、百废待兴的艰苦岁月,还是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新时代,学校的命运时刻与祖国的发展紧紧相连,师大的理想永远与人民的福祉息息相关。这是全体师大人共同书写的光荣答卷。      最后,我还有几句话要送给大家,愿与同学们共勉:“不忘求学初心,牢记复兴使命,永葆精神品格,创造出彩人生!”      谢谢大家! 

深入基层讲党史,传承精神增自信

摘要:     “抚摸着鲜红的党员证,张道干喃喃地说:又回到组织这个家了,回家了,回家了……”沛县朱寨镇黄井村党员活动室里,大学生冯雅娟正结合视频情景展示,慷慨激昂地讲述着淮海战役老兵张道干70年追寻信仰的故事,台下,不停有村民悄然拭去眼角的泪水。     “这些大学生们讲的故事真感人,我感觉眼泪一直在眼角里打转转……以后你们要多来给我们这些党员和村民讲讲。”黄井村党员马文文在宣讲结束后激动地对宣讲的大学生说。这是江苏师范大学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在该村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宣讲的活动场景。在这次宣讲中,大学生宣讲团的孔文慧同学还为在场的近50名党员讲解了江苏省第一个党支部——中共陇海铁路徐州站支部的故事。为下一步持续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工作,宣讲团还挂牌把该村设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基地。       在集体宣讲后,宣讲团的大学生们还来到90岁高龄的老党员房廷义家里,寻访他入党的故事,并开展了入户宣讲。房廷义老人坐在轮椅上,因为伤病,虽然有时口齿不清,即便如此,当宣讲团成员问“爷爷,您还记得您什么时候入党的吗?”只见老人抖动着嘴唇坚定地说出:“1984年12月9日。”此时此刻,那紧贴心口的左拳,正向同学们表达着他对党矢志不渝的信仰,深深地激励感动了每一位在场的大学生。     “从和房爷爷的交流中,我们能感到一名老党员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和对信仰的坚守,当给他介绍建党百年来国家取得的成就时,我们也感受到了他的高兴和满足。”参加宣讲的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孔文慧对记者说。       此次宣讲之前,大学生宣讲团还到全国文明社区——徐州云龙区晓光社区采取情景宣讲和理论讲授相结合的方式为社区居民带来了《誓言无声》《一生守望一世情》以及《延安整风与党的团结统一》三个主题的宣讲,受到了社区党员们的一致好评。据悉,在全党上下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为更好组织在校大学生深入基层讲好党的故事,传播好党的理论,江苏师范大学依托校大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团,成立了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宣讲团成员主要为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党员。在深入基层开展宣讲之前,他们在学校专门组织开展了党史宣讲比赛、党史小故事微视频展播、党史情景剧展演等活动,创建了大学生宣讲网,通过在线视频宣讲的形式,讲述党的故事,传播党的理论。江苏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孟召学在给宣讲团授旗时再三叮嘱他们“一定要认真宣讲、准确宣讲,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讲准、讲好、讲活,延续我校大学生宣讲的优良传统”。       此前,该校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就成立了大学生宣讲团,组织学生深入各类学校、街道社区、工厂乡村,通过集体讲授、入户宣讲、网络直播等形式开展了两百余场宣讲,覆盖群众一万余人,获得了广泛赞誉。       通过这些宣讲,我们不仅加深了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还使我们感觉学有所用,感觉能够到社会上实现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的价值。”大学生宣讲团团长代井莉如是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江苏师范大学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在建党百年之际,将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着力讲好党的故事、中国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在传承好党的红色基因、党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练就过硬的本领。

载体创新创优
学习入脑入心

摘要:       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江苏师范大学一直注重内容与形式创新,用更为贴近实际生活、更容易被广大师生党员接受的方式方法,深入推进教育载体创新创优,让党史学习入脑入心。用活红色资源“大教室”       江苏师范大学地处江苏徐州,周边有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运河支队纪念馆、碾庄战斗革命烈士陵园、宿北大战前沿指挥所旧址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为用好这些红色资源“大教室”,充分发挥它们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实践作用,江苏师范大学专门组织师生通过社会实践和各类竞赛,开展“徐州红色遗迹遗址寻访”研学行动,挖掘整理了徐州各级各类红色遗迹遗址背后的故事,制定红色实践教育路线图。将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王杰烈士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党史学习教育实地参观学习的“大教室”,通过参观遗物遗址、实地了解烈士生前故事,亲身感受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抛头颅洒热血,作出的巨大牺牲与杰出贡献,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接受党性的洗礼。文学院研究生吴向裕全程参与了徐州红色资源的历史故事挖掘与整理。“以前听过很多发生在徐州大地上的革命先烈的事迹,但都是作为故事来听的,本次党史学习教育中对相关遗址遗迹和烈士故事进行走访和整理,让我有了真实的直观感受,那种对烈士的钦佩感油然而生,也更加感受到我们党的奋斗历程的伟大。”在谈到学习感受时,吴向裕同学说。用好有声有色“新教材”       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出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如何让广大师生深刻学习理解这些精神的实质,激励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艰苦奋斗、勇往直前,江苏师范大学进行了新的尝试,就是将这些精神和先进模范事迹制作成为生动新颖的影音“教材”,通过视频微课、影音微信等形式推送给广大师生党员,让他们在观看影音的过程中接受熏陶,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印少云教授就专门开通了“学思阳阳”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党史故事给广大师生,受到同学们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我们的党史学习教材真的有点不一样,很多历史上的事件和精神被老师们制作成了视频教材,一节微课也就是5~10分钟,就讲一个精神或者人物,就比如说秦敏老师的《沂蒙精神》微课,她没有说什么是沂蒙精神,而是通过几个故事,就让我们明白了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明白了党的群众路线对于我们党的发展壮大多么重要。这样的课不是纯粹的说教,非常生动,非常感人,我非常喜欢。”传媒与影视学院学生刘培雯说。用实亲身经历“老教师”       历史的真实往往在当下,只有亲历者的讲述才最让人信服。江苏师范大学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非常注重发挥老教师、老战士这些历史亲历者的传帮带作用。学校通过报告会、视频讲座、现场采访和影像实录等方式,记录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战士和学校发展历史上的老教师讲述的亲身经历,让他们以“老教师”的身份,为广大师生党员上党课。尤其讲他们作为亲历者的感受和心路历程,让广大师生受教匪浅。其中“老兵隋光的故事”不仅在校内广为流传,还受到中央媒体的关注,以他的事迹为原型的文章《从纷飞战火中走来的桃李人生》在“读懂中国”征文中获得“最佳征文奖”,并被拍摄成短片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展播。      “老战士和老教师们讲述的亲身经历,让我感到深深震撼。其实伟大孕育于平凡之中,平凡也彰显了伟大。这些老战士、老教师就是平平凡凡的一个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就和我们现在的每个人一样,但是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作出了牺牲和贡献,成就了不平凡的一生。我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一名共产党员,也要像他们一样,在时代的潮流中努力奔跑,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成就自己平凡中的伟大。”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学生党员周厚宇说。通过教育载体的创新创优,更多为广大师生喜闻乐见而又内涵深刻的学习活动正在江苏师范大学蓬勃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总体要求中明确指出,坚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如何让党史学习教育更加贴近师生,在广大师生党员中形成思想上的高度认同,进而达到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江苏师范大学的探索还在继续。

江苏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63594次访问,全刊已有2453001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