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范大学报》  

第01版:1

学校召开2021年安全工作会议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推进会

摘要:       本报讯(保卫处/文 郑晓坡/图)3月23日上午,学校召开2021年安全工作会议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推进会,校党委书记、校安委会第一主任华桂宏,校长、校安委会主任周汝光,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校安委会常务副主任刘广登出席会议。全校2020年68家安全责任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安全工作先进个人代表100余人参加会议。刘广登副书记主持会议。会议系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安全工作的指示批示精神,通报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2021年度学校安全工作责任考核指标。       华桂宏书记在会上作重要讲话,他充分肯定了全校师生员工一年来在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代表学校党政对大家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华书记系统分析了当前学校安全稳定形势,指出做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确保师生健康安全作为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根本,落实学校和各单位两个主体责任,全员、全程、全方位抓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做到宣传发动和教育管理到位,安全稳定隐患排查和整改到位,网络舆情和重点人群管控到位,突发事件预判和应对处置到位。会上,华书记就深入开展学校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切实做好2021年度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他指出,做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一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二是要构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严格落实各层级安全工作责任制;三是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工作要求,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四是要坚持底线思维,切实防范各类安全事故发生。最后,华书记要求各责任单位负责人,要居安思危,警钟长鸣,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为指引,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严谨的作风、更加务实的举措,切实抓牢安全生产,坚决守住安全底线,把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做细、做实,共同维护学校安全稳定良好局面。     会上,周汝光校长与刘广登副书记签订了2021年度安全生产与校园稳定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刘广登副书记代表学校与责任单位代表签订了2021年度安全生产与校园稳定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校安委会办公室主任、保卫处负责同志代表校安委会总结了2020年度学校安全生产工作情况,布置了2021年安全生产重点工作任务。会议还表彰了2020年度安全工作优秀单位和安全工作先进个人。

我校召开民主党派和统战团体“四史”学习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学习贯彻座谈会

摘要:      本报讯(统战部/文 )3月25日下午,我校召开民主党派和统战团体“四史”学习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学习贯彻座谈会。校党委副书记岑红,副校长张农,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孟召学及各民主党派和统战团体负责人参加会议。校党委常委、统战部长、党办主任商亮主持会议。      会上,商亮部长全面介绍了《条例》修订的背景过程,解读了《条例》修订的亮点内涵,并就《条例》的贯彻落实提出四点意见:一是要扎实抓好学习培训和宣讲解读;二是要细化实化工作举措;三是要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四是要切实强化督促检查。孟召学部长通报了校党委关于党史学习教育安排部署,提出要坚持学习党史与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相互贯通,以专题学习、专题培训、专题党课、专题宣讲、专题研究、专题生活会等六个专题和“为师生办实事”这一实践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各民主党派负责同志立足岗位职责,从立德树人、参政议政、社会服务和党派建设等方面畅谈了学习“四史”特别是党史及《条例》的心得体会,并提出下一步工作思路和举措。  张农副校长在发言中指出,各民主党派和统战团体同志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把“主动要求,从严要求”融入各个环节、各项工作。通过“四史”学习,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运用科学思维方式,把握时代大趋势,回答实践新要求,积极发挥党外人士和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的作用。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增强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努力做到“学而深则悟,学而优则用,学而久则创”。     岑红副书记在总结讲话中强调,面对新使命和新挑战,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执行的自觉性。岑红副书记就深入学习“四史”以及贯彻落实《条例》提出了三点期望和要求:一是要着力深化对“四史”尤其是党史学习的自觉,强调以党史学习为主线,要实现入脑入心,创新学习形式,要充分结合我校特色,通过“四史”学习教育展现师大风貌。二是要着力抓好《条例》的贯彻落实,明晰《条例》修订的深刻意义,有针对性、创造性地推进《条例》的学习贯彻,要压实责任,努力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为我校统一战线工作谋大局、开新局。三是要围绕工作重点,关注热点,找准着力点,提升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实效和质量,将工作成效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

我校召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学风建设督导工作会议

摘要:       本报讯(学生处 文/图)为进一步强化学风建设,提升育人水平,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3月20日下午,我校召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学风建设督导工作会议。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徐放鸣,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广登,全体学风督查员,学工处、离退处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刘广登副书记代表学校对学风建设督导组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关心支持学生工作表示感谢,对大家的辛勤付出表示敬意。刘副书记指出,学风督导是学风建设的重要环节,督导员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督查结果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高度肯定和高效应用。如何加强学风建设,促使学风根本好转,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程,学工部门要继续多措并举,把工作做细做实。为进一步做好学风建设督查工作,刘副书记对学工部门提出三点要求:一是为督查员提供更优质服务;二是做好条件保障;三是及时关注解决老领导提出的问题。刘副书记向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对青年学子的关心指导表示感谢,希望老同志们在保重身体的前提下,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学生工作,关怀学生成长。      徐放鸣主任结合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年度工作,对学风督导组近年来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徐主任指出,学风督导是关工委发挥“五老”作用、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工作有基础,有特色,有抓手,对于促进青年学子健康成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发挥了积极作用。徐主任希望老同志在学风建设督导过程中继续总结工作经验,留好工作台账,强化工作效果,发挥老同志的力量,推动学风建设,助力学生成才。       会上,学生处负责同志介绍了上一轮次学风建设督导工作的基本情况和本轮督导工作的基本安排。学风建设督导组主任颜斯林回顾了一学期来学风督导的总体情况。与会同志就前期学风督导的心得体会进行了交流研讨。       学风督导工作是我校发挥关工委作用,通过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强化课堂行为文明、促进学习秩序优化、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的创新型举措,活动至今已持续数年,收到了良好的工作成效。

我校与徐工基础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洽谈产业学院深入合作事宜

摘要:        本报讯(机电工程学院/文 )3月28日,副校长张农率队赴徐工基础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开展产业学院深入合作洽谈。徐工基础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孔庆华、副总经理张忠海等出席活动。机电工程学院主要负责同志参加活动。       张农副校长在洽谈中表示,合作共建产业学院要突破传统校企合作模式,采用“专业+语言”的合作方式。在“专业”层面,除了从徐工基础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聘请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来校讲课外,还要安排学生到徐工基础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进行顶岗实习,并结合企业课题进行毕业设计。在“语言”层面,开设面向徐工集团海外市场的第二外语。2020年,机电工程学院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设葡萄牙语,为徐工巴西制造有限公司培养“订单式”人才,接下来要进一步增设面向东南亚的小语种,全面打通校企合作培养人才通路,让学生“既能做又能说”,走出学校即可胜任企业在国内外的工作。徐工基础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海外市场中的语言沟通问题是困扰企业技术人员的痛点,“专业+语言”的深度合作模式,将帮助企业解决这一难题,有利于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       双方还就实习基地建设、智能快掘科技合作等进行了洽谈,并达成了共识,在之后的合作中,双方将全力推进产业学院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第02版:2

党史学习教育,习近平开讲“第一课”

摘要:“学党史”       学党史的目的,习近平讲了三条:一是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二是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三是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就强调,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5年过去了,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习近平强调,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纵观百年历史,在每一个重大转折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总是号召全党同志加强学习;而每次这样的学习热潮,都推动了党和人民事业实现大发展大进步。在庆祝我们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了解党发展壮大的来龙去脉,汲取历史的宝贵经验,能够使全党同志更加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满怀信心再出发、再创业,创造下一个更加辉煌的一百年。习近平将这次党史学习教育的意义归纳为三个“必然要求”: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教育引导全党从党的非凡历程中领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深刻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宗旨,教育引导全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引导全党从党史中汲取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通读这篇深邃的重要讲话,字里行间,习近平谈的是党史,念的是党情,着眼的是未来。“悟思想”       翻开百年党史,人们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一百年来,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正因为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有了这百年辉煌。习近平强调,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学党史,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悟思想”是学党史的真谛。习近平的讲话深刻阐明了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和工作要求。首先他就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从党的非凡历程中领会马克思主义          如何深刻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深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认识。我们当然不能在历史的书本上找到解决当前改革发展难题的现成答案,但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党不断前进的深层原理。那就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结晶,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学党史,特别要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进程,深刻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办实事”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百年历史的深刻启示,最重要的一条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正是因为依靠了人民。党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拥护,也正是因为造福了人民。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百年历史是无数句这样最朴素的话语写就的。学党史,就是要读懂这些话,读懂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这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学与做相辅相成,“办实事”就是践行党的宗旨,把为民造福的实事办好。习近平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学习教育各项任务提出明确要求,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他强调,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防止学习和工作“两张皮”。要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把14亿中国人民凝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开新局”       党的一切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我们今天要“于变局中开新局”,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强调,我们党一步步走过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要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这方面内容,习近平在讲话中谈了很多,非常深刻,无疑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习近平强调,要抓住建党一百年这个重要节点,从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出发,总结运用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功应对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不断增强斗争意识、丰富斗争经验、提升斗争本领,不断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打铁必须自身硬。党的百年历史,也是我们党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防范被瓦解、被腐化的危险的历史。习近平要求教育引导全党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着眼于解决党的建设的现实问题,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习近平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从党史中汲取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全党上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旗帜鲜明讲政治、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是党的生命,是我们党能成为百年大党、创造世纪伟业的关键所在。这也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关键所在。回望百年党史,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瞻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无比坚定、无比自信。(摘编自新华网) 

第03版:3

云游中华,传习经典

摘要:        日前,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主办、江苏师范大学承办、粤港澳中国文化交流协会和澳门教青局语言文化推广中心共同协办的“云游中华,传习经典”港澳青少年语言文化冬令营顺利闭营,活动面向港澳地区6-11岁学龄儿童开展了长达45天的“云端”培训,累计惠及港澳青少年418名。        港澳青少年语言文化冬令营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书法、绘画、诗歌、音乐、饮食、服饰、民俗、节气、节日等内容,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云端”交流,实现了“零距离”互动、“无缝隙”对接,让港澳青少年在线参与“云端”培训,“打卡”中华文化。在“神奇象形文字”课程中,孩子们生动领略了汉字“象形”的造字方式,感受了传统书法的独特魅力; 在“音乐课堂”版块中,把文字融入音律,孩子们在《听我说谢谢你》等歌曲学唱中懂得了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在“寻找长江女神”等课堂中,孩子们更是变身“生态卫士”,足不出户跟随老师线上游赏祖国长江盛景,感受大美自然风光,也更加明白了爱护环境、保护白鰭豚的重要性。       冬令营自2020年11月开营以来,历时4个月,至今已进行3期培训。江苏师范大学作为承办方,精选20余名教育领域优秀专家及60多名大学生共同组成了一支师资团队,每期将120-140名港澳地区6至11岁的学龄儿童按高低龄进行分组教学,每个班组配备1名主讲教师、4名助教及4名助手,精心设计了相关教学版块,并借助音频、视频、图画、动画等形式,别具匠心地开展云端教学。建立“云”课程微信群、进行直播互动、发布打卡小任务并对全天候展开交流互动,利用这些灵活实用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起了港澳小朋友们的参与热情。除此之外,教师团队还通过猜谜、剪纸、绕口令等课堂形式展现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智慧,让孩子们一边动手,一边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同时巧妙地利用网络表情包开展成语讲堂、中华美食和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主题讨论,让孩子们切身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增进了爱国情怀。       首次通过“云端”开展培训,这一形式同样吸引了港澳地区教师和家长的关注。澳门培华中学教师冼美镮认为本次冬令营活动内容少而精,形式多元有趣,孩子们不仅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加深了对祖国的归属感。“作为老师,这种教学形式也给了我很好的启发,我会把它运用到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来。”同时不少参加活动的家长也表示,疫情期间孩子们首次通过这种形式参加冬令营,不仅寓教于乐,而且大大激发了孩子的思维活力和创新能力。

传统浸润少年心,云端共筑文化梦

摘要:“第一次相逢,十五次相聚,我们将传统融入时代;一百张笑脸,一千段精彩,我们助经典走向未来。”2021年3月,“云游中华,传习经典——港澳青少年语言文化冬令营”活动圆满落幕。本次冬令营由国家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主办,江苏师范大学承办,粤港

第04版:4

张爱民:门第书香 学风传承

摘要:     【个人简介】张爱民,女,1942年生于江苏铜山。1982年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之后留本校任教,1987年评为副教授,1994年晋升教授。长期担任汉语学科学术带头人,硕士研究生导师组长,所主持的现代汉语课程曾被评为江苏省第一批一类优秀课程,所主持的汉语学科曾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曾长期担任江苏省社科联常务理事,1985年至2014年,曾担任江苏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徐州市语言学会会长。      人,总是要有点儿精神的。俗话说: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此话虽然有点夸张,其实是十分积极的,因为它激励人们战胜困难,奋力前行,鼓舞斗志,很有启迪性意义。张爱民老师,就是有这么一点儿精神,比如她对汉语语法学的执着,她对学生一如既往的关注。单从这两点,便能看出,她对自己的汉语专业、对她终身为之努力的教育事业,是多么地热爱。她是廖序东教授的开门弟子。廖序东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家。他在汉语语法、古文字研究和语文教学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望。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他创建了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和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在国内具有广泛而良好的影响。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张爱民有幸考入廖老所创建的中文系就读,最初接触《现代汉语》课程,她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部由廖老主持编写的江苏四所师范学院中文专业通用的《现代汉语》教材,更让她爱不释手。从此,便走上了现代汉语教学与研究的道路。廖老还创建了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点,是国务院首批授权点。师生情谊源远流长,是上天的眷顾,她又再入师门,考上了先生首批招收的研究生。年近四十,又当学生,再次坐上硬冷的板凳,拿起书本,去把握学术前沿,已是忧心忡忡;加之上有年迈的父母和多病的公婆,下有嗷嗷待哺的两个小儿,这上有老下有小的情景,也让人焦虑不安。人面对困难,更要有点精神。她继续前行,跟着老师学习语法,直到廖老驾鹤西去,四十余载。老师的道德学问,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影响至深。他那冷静的思考和科学的分析,能够摒弃时弊带给学生的逐利与浮躁;他那慈爱的目光与淡泊的神态可以净化学生的灵魂并升华学生的人格;他那严谨的学风和执着的探索,确实提升了弟子们的学术品位和专业素质……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就是廖序东精神,永远照耀着我们的治学之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张爱民老师的主要工作,便是带领研究生一起阅读经典和撰写论文。带研究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她来说,困难是难以想象的,因为当时她什么职称都没有。这样的人也带研究生,简直就是笑谈!然而她不仅带了研究生,而且带得很好。事情是这样的:这个当初被称为现代汉语的首批硕士点,到了八七年前后,原有的导师全部退休,硕士点的去留,频频告急。系主任邱鸣皋教授为了保住这个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向省教委要了16个研究生招生指标,但由于种种原因,当年只招了4人,急需有导师带领。她是中文系教学副主任,又是搞现代汉语的,保点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她费尽心思,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成立研究生指导小组,由已退休身体还健康的教授做组长,她和其他几个没有高级职称中青年教师做组员,教学任务全由中青年组员担任,系主任邱鸣皋教授十分赞同她的意见。她认为没带过研究生,但当过研究生,只要下功夫,做一做研究生代课教师,还是可行的。由实习研究生教师,到硕士研究生导师,到导师组长,她认真贯彻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全国第一届研究生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廖老所提出的“植根古代,把握当代,借鉴国外”的研究生培养方针,取得了显著成绩。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在于导师开设的课程。那种不重视课程设置,过度强调研究生以自学为主,放任自流,长期不与学生谋面的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而课程开设的质量在于导师带领学生通过经典阅读以达到开阔其语言学视野,提高其认识能力的目的;通过指导学生撰写论文,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使之脚踏实地研究语言学问题。比如,语言学书目,是他们专业的重要课程。刚一上课就让学生浏览书目,回答问题:你读过导师所列出的哪些语言学著作?让他们在浩瀚的书海面前感受到以往专业阅读匮乏的压力,以形成人生识字糊涂始强烈的认知,强化研究生不读书、不得生的体验。从而纠正研究生可以“自由成长,自然发展”的错误观念,使其逐步形成自律、自励、自强、自尊的意志力,从而杜绝因脑力劳动的个体化所形成的自由散漫的习性。课程开设与论文撰写是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她的做法是:每一课程都必须撰写课程论文,还要引导学生寻找每学期所开课程之间的联系,以更好地在整合课程论文的基础上,写出学年论文。依据前两年的课程论文所形成的学年论文,用功的学生会有3至5篇,有心学生也会公开发表1至3篇。从课程论文到学年论文,他们已经具备了审慎选题、收集材料、发现规律、提出见解等论文写作的基本能力,这便为毕业和答辩必需的学位论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一基础,一定离不开导师精心地设计,细心地指导,课程教学中及时地提醒,师生悉心治学,所形成的硕士学位论文,往往会得到答辩委员会的首肯。      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学位论文的撰写,为他们未来的科学研究铺平道路。他们之中,很多人的专业研究方向就是依据读研期间的这种系列论文为根基而确定的,他们的博士论文和学术专著也多是从此而起步的。如张谊生,文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生导师,博士点带头人,是张爱民老师87级研究生班的学生,学制只有一年半。他的课程论文《副词“才”字分析》,学年论文《说“白”》,在读期间就在《辞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而研究生班是不授学位的。但是,他留中文系任教期间,仍常与老师交流切磋,不到一年就撰写了《现代汉语副词“才”研究》。张爱民老师欣赏他的才华,便邀他以这篇论文参加其他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他便顺利通过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取得了硕士学位。他的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均是研究现代汉语副词的,这为他的博士论文撰写以及成为知名专家后专著的撰写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博士论文是《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和功用》,系列专著:《现代汉语副词探索》《现代汉语副词分析》等,可以说这些论著都是从研究生班的系列论文撰写起步的。     再如王冬梅,她是张老师93级的研究生,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研二时,在《语法专书选读》和《马氏文通》这两门课程的学习中,所撰写的学年论文《〈马氏文通〉关于词类问题的思考》发表于《扬州大学学报》,被《上海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大篇幅摘录;还在《修辞学习》上发表了与老师合写的《汉语量词的修辞色彩》,硕士学位论文《现代汉语量词重叠研究》等。读研期间的这些研究成果,对其后的博士论文《现代汉语动名互换的认知研究》,甚至对近年来出版的语言学热点问题丛书《汉语词类问题》都有很大的帮助。张爱民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三分之一都相继完成了博士学业,近90%都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有的已成为本专业知名专家学者。每逢假期或专业会议,她便与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生们频频聚会,潜心交流,有一段关于他们以语法为终身爱好的笑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下辈子还搞语法!其语法情怀,可见一斑。她与她的学生们有一句耳熟能详的俗话:研究生,研究生!研究,才得生;不研究,不得生。她与研究生们共同学习期间,始终坚持八个字:阅读经典,撰写论文。每个人都是桌上有经典,脑中有论文,手里一支笔。不间断地读书、研讨、写文章。实践证明这套方案是行之有效的,她用这个方案,为汉语专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张爱民老师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带研究生,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她也由当初的“代课研究生导师”,成为退休研究生导师。虽然年事已高,但她还做着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仍不时地为已毕业多年研究生修改论文,为他们的语法学著作写序,到他们所带的班级讲讲语法等。此外,还参与学校老年科协的送教下乡活动,为农村中学教师讲授汉语。有时兴趣所致,还会以诗言志,为一些会议或庆典助兴,如为我校2019届学生毕业典礼,写了一首长篇朗诵诗《致年轻的你们》,并同八位老师在他们的毕业典礼上朗诵。校关工委“青春咏诵团”成立,她即兴创作了又一长篇《青春礼赞——为青春咏诵团成立而作》,并在“庆‘七一’毛泽东诗词朗诵会”上作暖场朗诵。总之,她的晚年生活是健康愉悦的,也是丰富多彩的。                                          (文稿来源单位:文学院)

扫地僧

摘要:      时节流转不休,感受却像是一瞬间的事情。春分过后,春意开始显现,而风最先知道。轻盈柔软的春风,如一层薄纱,拂面而过却不尽散,欲拒还休般,徜徉在周围,似在诉说着什么。走在河畔,两岸春花纷繁烂漫,杨柳青翠低垂,日光也是极尽柔和,"有暖温存物,无寒著莫人。"春光像是有无限的包容,温和却有无穷的力量,将寒冬残留的那股肃杀萧败的气息一一吸收直至其消散。     去年的冬天似乎格外的冷,便时常念着到了三月,也许就是很寻常的一天的清晨,河畔婆娑的春意顺着深邃的光线,邀约天空葳蕤的蓝,我们渴望着春的安慰与滋养,应是万里无翳。以至当我再次透过玻璃看时,就感觉是霎时间,大片金色的油菜花田绸缎般已铺在我的眼前,那是一种怎样的震撼呢?是澄澈得不带一点渣滓的明艳亮丽,是灿烂得能够净化一切阴暗的耀眼光芒,黄萼裳裳,纷繁的情绪一下子涌进了内心,不禁有些晃神,好像很多年都没有见到盛开的油菜花田了。三月花季与学业的时间总是相撞,以至于家乡其实到处都是油菜花田,而我却好久不曾看过了。      记着小时候每年油菜花盛开的季节,奶奶都会牵着我走在田间纵横的泥道上。唔,那个时候我好像才跟油菜花植株一般高,现在看来有些小巧的花朵对于当时的我而言很是友好,我不用费什么力气就可以仔细地欣赏,靠得好近,鼻子上都会沾上淡黄色的花粉。奶奶时常要看着我,生怕我被周围嗡嗡飞的小蜜蜂蛰到。现在回想这些回忆,可能只是些零散的片段,但还是会忍俊不禁。那条泥道的尽头处是他乡来的蜂农,每年这个时节,他们都会赶来,也许是同样的也许不是,他们备了很多大桶,里面全是最新鲜的蜂蜜,奶奶便是去购入一些,她提着清洗干净的瓶子去,带回来的是整个春日的馨甜。也许菜花蜜好像没有槐花蜜那般受到推崇,但于我而言,如今却是再也难得的珍贵。因着网课在家,我有了与它重逢的机会。我走出了家门,顺着田间小路,阡陌交通,日光温暖,映得花影交错。熟悉的因子在我血液里跳跃,而如今亲切的同时又多了些触动,单朵的油菜花细小单调而不起眼,甚至微风稍吹就要被湮没在泥土里。之所以让我有了生命的感动,是因为它们一直以紧紧攒簇的姿态向世人呈现,相互拥抱着,也从不抢夺彼此的位置,各居其所,却都向着中心的茎叶,一株两株,便绘出了这春天带给我的第一份震撼,这是一种浩浩荡荡,攻城略地的气势,一种汪洋恣肆的活力,是光也是热。我也曾在纪录片中看过北方的油菜花田,花期较晚,它们大多依着山脉,顺着梯田,添了几笔北方豪气的笔墨,却是一样的触动,春风沿着纬度从南向北吹过,春意最终会遍布中国,带着希望。春分过,万物复苏,一切因为残冬冷酷的衰败因此慢慢获得了修葺,人们的内心也得到了治愈,各处春花如约而至,随着清风飘舞,皆抚慰着一方水土的人民。三月,春分刚过,我们早已恢复了正常的生活节奏,漫步于校园,四处春光遮不住,我虽不能看到家乡的油菜花田,但有了些释然。    《遍地黄金》中有这样一段话:     “油菜花谢了,没有画家会为我在窗外画一片女儿黄,但我不会阴郁。花事一过,就是青阳朗朗的夏季了,阳光里流淌着无尽的菜花黄。”时节会更迭,花瓣会凋谢,抽芽的柳条,娇嫩的桃花,盎然的春色,都会周而复始地消失再出现,但感动却是永恒的,我的袖口里永远都藏a着金黄的油菜花。枝头叶层层隐着山上寺,地里叶叠叠藏着脚下路。        这座寺的存在像是个秘密,只是服务于仅有的周围的乞求如意的人,说起来实在不是所谓的虔诚的信徒,十五初一除夕,升学求子嫁娶,除此以外,也无缘,我在此也当算作无缘人。但这个虔诚的秘密为我所知,我也多少有缘。雨后的山一切都是湿漉漉的,原本以为可以即景生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可却作了因情生景,生出的也是湿漉漉的。我走在几乎无人的山间的路上,和我一样想踩得一鞋水的人确实应当 没有。雨打叶落一地,那条进寺的路也被落叶掩着,凭着对这座山长久行走而生的因,那层层的石阶还是躲不过我的缘。树叶铺的厚厚的,有时是软软的一脚,也有的是一脚的清脆。风还在吹,树叶也还在掉,我也还走着,一直走到看到那长满青苔的石墙,上面可辨的模糊地写着“法轮常转,佛日增辉”。        跨进小小的山门,映来的是一副同山间小路完全不一样的景象,满地不落一叶,而不远处一个中年的和尚却依旧挥着大竹条扫帚扫着。他看着我进来了,便把扫帚倚墙放着走了过来,向我做了一个合十礼,我也回了。       他问“施主,今天无佛事,礼佛为何?”,我想了几秒“为清净”。他抿着嘴一笑,“山里清净,寺中清净,世间清净,只是六根不净”,我也笑,没有回应。他望着我说“你看到这院里的地了 吗?你帮我扫扫吧。”我刚想说这地上一叶未落有何可扫,他已摇摇头指着那把倚墙的大竹条扫帚了。我径直走过去拿了起来。“那你先扫着,我走了”,之后他走进了后面的禅院。大殿的门紧闭着,倒是可听见里面的人声,大概有着三四个人敲着木鱼念着经。既然没什么东西可扫,那他们在里面坐着敲着,我就在外面的石凳上坐着听着,那些萦绕着的心事忽然跟着涌了上来,却自然有一种放弃去解铃的念头,就想单纯的放空自己。我趴在桌上窥探着这个小院,一会又站起来,学着老大爷背手踱步,一步两步,我侵吞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我好像从未来过,一切都是新鲜的。我去看天井里的石鱼缸,去扒着那缸沿数鱼,一共八条鱼,五红两黄一黑;我去数有多少块地砖,一块一块的过,十块大的完整的,二十多块零零碎碎的;我去欣赏庙宇的斗拱飞檐,从房前绕到屋后,那块雕的是莲花,那块是龙……       我是自己前所未有的观察者,从天上一抹云到墙角一株草,从石凳上趴着看小院到跑去墙角偷听那里面的和尚念经,不是流传的所谓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咒语,我肆无忌惮却又始终几近满足地感受着。我看着周围的一切,直到看到那个扫地僧站在小院禅房的门间交叉着手看着我。他也注意了我的目光,笑着“你装饰了我的梦啊”。我从那个世界跌了出来,剩下的是惊讶“他怎么来了”“一位和尚居然知道卞之琳的诗”。他慢慢走了过来给了我一个更大的惊讶。他指着地上的扫帚“我叫你做的事呢?”我刚想回他“这不是没树叶吗?”,却回过神看见周围树叶落了一地。风一吹,叶子继续掉。他瞧着我,我望着他。     “枝头的叶子哪里落得光,地上的叶子哪里扫的净。可终究要去送它们一程,从石板地上把它们送进泥土,它们才能更好地回去。秋来叶落是因,风吹叶落是缘,你来求清净是缘,可你自己便是自己的因,愁起愁散是缘,日升日落是因,枝头叶落是因,送它一程便是我的缘。满地叶是因,扫来扫去,落了一地倒是干净,扫得清净也是缘”。日薄西山,鸟雀归巢。我踏上了下山的路,那位扫地僧说送我一程,他拿着他的大竹条扫帚和我一起走出山门。“我走前面,你走后面”。他抡起大扫帚,左一下,右一下,山间石板路上的落叶被扫得一干二净,他在前面扫着,我在后面跟着,一步又一步,一条路就这样被开出来。扫着,落着,前面一扫而尽,身后又稀稀疏疏继续飘积。走到石板路的尽头时,他对我说“平时没什么香客,所以一般的时候路就这样晾着,你是踩着叶子一路上来的吧?”我点点头。他接着说“只有有佛事的时候为人开开路,但总归要扫的,因为路总是要走的,这次就为你开路了”。我要走了,他拿着扫帚站在石板路的最后一阶,挥挥手向我告别。我也挥。       之后过了一些日子我去找他,他早已经走了。听寺里的人说,他其实不是和尚,是大学文学院的一位教授。据他自己说,他已经好久都没写下像样的作品了,于是来到寺里修行参禅。至于他到底去了哪里,寺里的人没问,他也没说,他倒是留下了一张纸条,在住持那。我找到了住持,他从佛像前的小盒子里拿出了一张纸条,对着我说“刘教授叫我拿给一个孩子,想必是你吧”。我点了点头,他递给了我。       我打开纸条,上面赫然写着五个大字“诗意地栖居”。我盘算着,这是因还是缘。 

图片新闻

摘要:

张爱民:门第书香 学风传承

摘要:【个人简介】张爱民,女,1942年生于江苏铜山。1982年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之后留本校任教,1987年评为副教授,1994年晋升教授。长期担任汉语学科学术带头人,硕士研究生导师组长,所主持的现代汉语课程曾被评为江苏省第一批一类优秀课

江苏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8623次访问,全刊已有2452832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