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范大学报》  

第01版:1

我校在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 创业计划竞赛中取得两金两铜佳绩

摘要:  本报讯(校团委/文)11月28日,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终审决赛在东北林业大学举办。大赛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东北林业大学、共青团黑龙江省委承办。自6月启动以来,本届大赛共吸引了包括港澳在内的全国2786所学校的17.9万个项目报名参加,参赛学生92.4万。经过省赛和国赛直通车评审,共有1439个参赛作品入围全国决赛,又经国赛网评、复评,共有432个参赛作品入围全国决赛终审答辩,我校共有4项作品入围国赛。受疫情影响,本次终审决赛采用线上答辩形式进行。  面对新赛制、新规则、新环境,我校学子沉着应变、奋勇拼搏,以过硬的学术功底和扎实的实践积累赢得了评委老师的一致认可,经国赛终审决赛评定,我校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项目《闲书通——智能书报驿站建设的先行者》(邵明辉、殷子钰老师指导)和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项目《智慧菇坊—优化羊肚菌产业链 助力乡村振兴》(李飞、金鑫、钱进老师指导)荣获大赛金奖,我校生命科学学院项目《饮无忧——肝脏的天然保护伞》(田俊、夏雯、李永新老师指导)和智慧教育学院项目《承书科学课堂——点亮孩子人生梦想的新课堂》(杨现民、马东刚、李强老师指导)荣获国赛铜奖。我校所获金奖数在全国师范类大学中蝉联第一,在江苏省高校中位列第五,在全国高校中位列第十四,入围国赛项目数、所获国赛奖项数、金奖数排名再创历史新高。连续三届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金奖,各项创新创业赛事持续高位运行,充分展现了新时代苏师青年的创新精神和奋斗品格,有力彰显了我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扎实成效。  自2019年启动本届“挑战杯”备战工作以来,校党政领导持续关心关注备战工作,多次对参赛工作的总体部署作出重要指示。参赛学院高度重视,全力支持,指导教师夙兴夜寐,倾情投入,参赛同学潜心钻研,刻苦训练,师生们展现出的良好精神风貌也得到了团中央、团省委领导和兄弟高校的充分肯定。由于线上答辩形式对教室、设备、网络等软硬件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次参赛工作还得到了党办、校办、教务处(教学资源保障中心)、学生工作处、计财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后勤管理处、保卫处、教育发展基金会、信息化处、后勤集团等部门的技术支持与条件保障,全校上下的协力支持为成绩的取得打下了坚实基础。

●图片新闻

摘要:  本报讯(体育学院 文/图)12月2-7日江苏省“省长杯”大学生足球联赛在盐城大丰足球基地举行,我校女子足球队以不败的战绩蝉联女子高水平组冠军。男子足球队获得男子超级组季军,创我校男子足球自2012年以来该项赛事的最好成绩。

学校举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

摘要:  本报讯(马克思主义学院/文 赵悦/图)12月2日下午,我校2020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在分析测试中心100报告厅举行。校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校党委副书记岑红,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人事处)、研究生工作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展示活动并担任评委。全体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代表等200余人现场观摩了教学展示。校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秘书长、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孟召学主持展示活动。  本次教学展示是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激发广大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的重要举措。旨在充分展示近年来学校思政课优质课堂建设成果,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六个方面素养,着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实现“八个统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参加展示的13位教师,是在个人申报的基础上,由思政课各教研部遴选推荐,展示课程覆盖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课。每人用15分钟的时间,通过课件、微视频辅助教学,展示了信息丰富的教学内容。如管秀雪老师围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价值评价”,结合身边的抗疫缩影,从含义、本质、功能和标准四个方面说理论、讲事例、谈体会,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李丹老师从孙中山先生为悼念萍浏澧起义中牺牲的刘道一而作的诗讲起,从民族危机的加深、社会矛盾的激化、晚清“新政”的破产、资产阶级骨干力量的形成等四个方面渐次展开,深刻剖析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连贯自然,生动娴熟。马丽娟老师从区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角度,讲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意义,理论联系实际,给人深刻启示。  教学展示结束后,经评委打分和成绩核算,评出特等奖3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6个,并进行了现场颁奖。  校党委副书记岑红教授对教学展示情况作了点评。她充分肯定了13位选手的精彩展示,认为总体上可圈可点、各有千秋,课堂设计合理,课件制作精良,讲述逻辑清晰,学术话语运用得体,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在材料与案例选择上体现了较强的社会洞察力和政治敏锐性,展现了思政课教师较好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同时也中肯地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她最后强调,思政课改革创新永远在路上,希望所有的思政课教师,要以今天的教学展示为契机,进一步扬长补短,改进提高,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充分发挥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作用,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020年中国地理学会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大会在我校举办

摘要:  本报讯(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文)近日,以“百年大变局与中国地理学发展”为主题的2020年中国地理学会世界政治经济地理大会在我校举办。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执行部长宋长青,中国地理学会“一带一路”研究分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刘卫东,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地理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贺灿飞,江苏省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副所长段学军,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地理教指委副主任、江苏省地理学会理事长、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院长鹿化煜,中国地理学会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云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武友德等国内外6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300名代表现场参会。受疫情防控限制,本次大会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线上直播平台累计粉丝超过2万人次。  11月21日上午,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地理学会“一带一路”研究分会副主任、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正平教授主持。我校周汝光校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一带一路”研究分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刘卫东研究员,江苏省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副所长段学军研究员参加开幕式并分别致辞。  周汝光校长在致辞中指出,当前中国与世界关系进入新时代,迫切需要人们更有广度、更有深度地观察与探索、认识与改造这个变化中的世界。在此背景下,本次大会的召开可谓恰逢其时。我们相信,通过与会专家的深入研讨,必将迸发出更多的思想火花、贡献出更多的真知灼见,为顺应世界发展大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供更多富有价值的学术支撑和理论支持。对我校来说,此次大会不仅为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发展提供了一次了解前沿、学习交流的机会,同时也能让各位专家学者进一步熟悉和了解江苏师范大学,期望大家对我校的建设发展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陈发虎、刘卫东、贺灿飞等9位专家作大会主旨报告,132位学者在14个分会场作学术报告。参会代表分别围绕 “一带一路”建设与互联互通地理学、“一带一路”建设与经贸地理研究、全球创新网络与地缘科技风险、区域合作与边疆治理、全球变革与中国对外战略、中国与周边国家地缘关系和区域合作、新冠疫情与流动性管控的政治地理学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与讨论。  11月22日下午,大会闭幕,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执行部长宋长青教授作大会总结并宣布优秀论文获奖名单。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杜德斌教授宣布云南师范大学为2021年中国地理学会世界政治经济地理大会承办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副部长熊理然教授介绍了学部建设情况,并欢迎明年到昆明参会。  本次会议延续了中国地理学会“一带一路”研究分会、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联合组织的“三会合一”新模式,有利于推动学科之间的融合发展,使学科研究视角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了极大拓展。参会代表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从理论、方法、实践等多方面,增强了对“一带一路”研究、世界地理研究、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研究的认知,促进了相关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加强了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地理学科服务国家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我校与江苏省理化测试中心合作共建江苏省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实验室签约仪式暨江苏省理化测试中心徐州分中心揭牌仪式举行

摘要:  本报讯(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文)12月8日,我校与江苏省理化测试中心合作共建江苏省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实验室签约仪式暨江苏省理化测试中心徐州分中心揭牌仪式在分析测试中心102会议室举行。校长周汝光,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党委书记罗扬,江苏省理化测试中心主任贾涛,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学院及开放实验室主要负责人参加活动。活动由张农副校长主持。  周汝光校长首先致辞。他指出,我校高度重视提升大型仪器设备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的水平和能力,新建分析测试中心大楼,实现对大型仪器设备的集约化管理,为教学科研和政产学研合作提供有力支撑。 2019年我校与共建单位江苏省理化测试中心获批“江苏省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实验室”项目,成为首批立项的3家试点建设单位之一。围绕开放实验室建设工作,双方紧密合作,特别是在市场化运行和CMA服务资质认证上取得显著成效。此次共建江苏省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实验室,并成立江苏省理化测试中心徐州分中心,是我校高度重视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探索“以授权为基础、市场化方式运营”为核心的开放共享机制的重要举措,也是我校服务创新创业、实现校地发展共进的有益探索。我校将与省理化测试中心一道,紧贴地方产业发展,在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模式、科技资源高效市场化体制、绩效考核与收益分配等传统难题方面开展创新性探索,大力推动技术服务、科技研发、人才培育、成果转化与产业孵化,不断加大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力度,努力将开放实验室建成国内一流的分析测试服务、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区域产业发展“三位一体”的开放协作平台。  罗扬书记在致辞中表示,江苏省理化测试中心与江苏师范大学在项目申报过程中有着密切的协作配合,在前期良好沟通的基础上,今天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并为江苏省理化测试中心徐州分中心揭牌,是双方合作进一步深入的有力举措,双方将以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绩效考核为契机,发挥在业务拓展、信息化运营、开放共享等方面优势,共同高水平建设运行开放实验室,充分发挥设备效能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以此次签约为契机,双方还将共同推进全面深化合作,努力为徐州乃至淮海经济区科学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科技服务支撑,在后续业务发展中,省理化测试中心要秉持“创新、务实、高效”的服务理念,为合作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做出最大的努力。  仪式上,张农副校长和罗扬书记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共建江苏省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实验室协议。周汝光校长和罗扬书记共同为江苏省理化测试中心徐州分中心揭牌。开放实验室建设有关负责同志简要介绍了江苏省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实验室建设情况和合作共建协议主要条款。  张农副校长在主持会议时表示,合作共建签约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后期建设任务还非常重。在今后的运行中,共建开放实验室必须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开放政策上进行深入研究,做好顶层设计与实施路径的研究,要勇敢面对困难,要坚持开拓创新,要坚决并出色完成科技厅的考核任务,要种好科技厅领导希望的改革试验田,要真正发挥出示范引领作用。接下来的具体工作是加快推进开放实验室质量体系构建、CMA认证、市场衔接、市场拓展。学校还有很多专业的大型仪器设备,可以通过这样的合作模式,加入开放与共享行列,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第02版:2

拼搏奋斗以成前程繁花似锦

摘要:编者按:  舟至中流,击楫勇进。今年是我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启动“十四五”发展规划之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现推出“聚焦创新驱动,谋划‘十四五’发展”院长访谈活动。系列访谈将深入展现各学院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的特色成绩与创新举措,同时为全面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言献策。  校报记者:周院长,您好,继续教育学院近几年发展迅速,成果丰硕,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学院的整体概况吗?  周涛:继续教育学院结合学院独特的功能属性和特点优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贯彻落实十九大和十九届全会精神,聚焦学院内涵建设,锐意改革,开拓创新,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继续教育事业发展形势大好,发展成就喜人。  “三足鼎立”谋佳绩。学院主要承担“函授、自考、培训”三大块工作内容,其“三足鼎立”格局基本形成,学院各方面“上规模、求效益”的阶段性目标提前实现,2019年学院上缴学校办学收入2150万元。近年来,学院以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为工作重心,着重在教学转型、招生拓展和规范管理上下功夫,及时推进网络平台招标建设、网络课程自主建设、网络教学组织管理;合理布局函授站点、积极争取招生计划、广泛争取潜在生源;加强网络教学平台管理,做好网络教学服务保障、规范组织考试等。学院生源规模进一步扩大,无论是函授、自考还是社会培训,招生人数都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学院办学合作范围进一步拓展,走出去合作办学的步伐越来越快,越来越稳,除了在省内规范有序地设立函授站、教学点以外,省外也陆续设立了函授站。学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广顺利,网络课程已于2018年开始上线应用,目前已开发151门网课,覆盖14个专业,网课的推行规避了函授站点现场教学质量监管的盲区,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方便了学生学习时间的自由安排。学院社会培训服务独树一帜,“金色年华”艺术培训精益求精,三年来共培训学员5000余人,广受学员好评和社会认可,成功获批省教育厅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其中手风琴班表演获徐州报业传媒集团第十六届读者节优秀表演奖,健身舞班演出获“茅台王子杯”江苏省广场舞公益培训大赛一等奖。  校报记者:可以请您聚焦创新驱动战略,从学科内涵建设等角度,谈一谈学院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吗?  周涛:第一,改革创新增动力。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继续教育学院站在新时代方位,分析新形势新矛盾,积极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江苏本科函授的学费标准每人每年2000元,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同时,传统教学模式带来工学矛盾突出、学员到课率低、教学质量滑坡、办学秩序混乱等诸多问题。教学站点基本不组织教学,个别函授站点跨地区招生人数较多,引发课程考试中学生替考较多。面对如此恶劣的办学环境,学院痛定思痛,决心实施网络教学转型,即从传统面授+函授的教学模式向混合式教学模式转型,即以微课群的方式,自主开发网课;收回教学权,由主办高校实施全部课程教学,取消函授站点的教学功能,函授站点仅负责部分教学管理。在面授课程网络化的基础上,学院及时制定并下发一系列规范考试的文件,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风考纪,重点巡查替考行为,从根本上破解了教学管理混乱的难题。为了做好教学转型工作,学院完成了修订培养方案、制订网课标准、确定建设策略、筹措建设经费、规范网课制作、管控网课教学、教学效果监控、网络舆情监管等诸多环节,目前网络课程上线运营状态良好,虽然只有短短几年时间,但教学转型红利已经逐步显现。学院微课内容含金量高,微课制作精细,品牌显示度高,成功获批了省教育厅师资处和省电教馆项目,项目经费资助94.5万元,迈出了网课面向社会推广销售的第一步。学院连续两年在省高校微课教学大赛中斩获佳绩,共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  第二,未雨绸缪补短板。  团队建设是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普遍的短板,继续教育学院实事求是,注重聚焦短板弱项,把补短板当作硬任务来抓。学院设有8个职能科室共计20名教工,团队平均年龄52岁,呈现出逐步老化的状态,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等方面均亟待调整和加强。学院开拓思路,因人施策,在积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补充新鲜血液的同时,优化管理,提升队伍整体素质。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坚持“问题导向”促工作。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把问题当案例,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集中分析、研讨和总结,培养教工识要点、看本质、找症结的能力,做到去粗存精,从根源着手解决问题。  坚持“以点带面”抓骨干。教工的工作热情是学院发展的宝贵财富,学院注重抓好“关键少数”,牵住各科室负责人这个“牛鼻子”,通过改善发展环境、营造成长空间、提高地位待遇、给予物质奖励等多种举措激发全体教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坚持“交流换岗”戒怠惰。学院定期对管理岗位进行交流换岗,让管理骨干分别了解、适应不同业务工作,促进教工换位思考、相互理解、相互补位,同时也有效避免了长期待在同一岗位带来的懈怠思想以及廉政风险。  坚持“发展愿景”树目标。学院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各科室也制定了年度、学期工作计划,既让教工感到压力和责任,又接地气,让教工感到有奔头、有希望、有愿景,激发大家的认同感,产生共同奋斗、努力实现目标的价值追求。  校报记者:今年是我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启动“十四五”发展规划之年。基于此,对于学院未来的发展,有怎样的思路和规划呢?  周涛:高瞻远瞩画蓝图。  继续教育工作未来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十四五期间,继续教育学院工作的重心将会放在稳定规模、狠抓规范和力保质量上,从根本上保障继续教育事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一是稳定学历继续教育规模。巩固原有生源基地,深入挖掘潜在生源。努力开拓外省市生源市场,积极开设省外函授站点,充分利用学校品牌优势稳定招生规模;二是抓好学历继续教育教学质量。依托混合式教学模式优势,充分利用网络科技手段监控教学动态,督促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尽可能多地掌握教学内容。抓好考试环节,严肃考风考纪,严查替考和作弊行为;三是找准突破口,大力拓展培训市场。以“金色年华”艺术培训为抓手,做好“精品班”,不做“大甩卖”,赢得社会良好口碑,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拓展面向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社会培训空间,非学历继续教育将成为学院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业务方向。  学院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的伟大旗帜,与时俱进,审时夺势,勇于攻坚克难,勇于改革创新,不断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办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具特色的继续教育,不断开创继续教育工作的崭新未来。 

紧扣学科融合主线,为学院人才培养
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努力奋进

摘要:编者按:  舟至中流,击楫勇进。今年是我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启动“十四五”发展规划之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现推出“聚焦创新驱动,谋划‘十四五’发展”院长访谈活动。系列访谈将深入展现各学院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的特色成绩与创新举措,同时为全面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言献策。  校报记者:康院长,您好,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近几年发展迅速,成果丰硕,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学院的整体概况吗?  康建荣: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成立于2016年1月,是由原城市与环境学院和测绘学院合并组建的新学院。学院拥有地理科学(师范)、地理信息科学、城乡规划、环境科学、园林、测绘工程、土地资源管理、遥感科学与技术8个本科专业,地理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城乡规划3个一级学科,学科教学(地理)和电子信息(测绘工程)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土地资源管理和区域经济学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校报记者:可以请您聚焦创新驱动战略,从学科内涵建设等角度,谈一谈学院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吗?  康建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两会”精神的形势下,结合学院实际情况,以创新发展理念思考学院发展走向,从而促进专业和学科的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持续提升。  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彰显学院发展特色。  四年来,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的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发展特色逐步彰显。  1、学科专业一体化特色初现  在现有专业中,形成了空天地一体化的学科体系。测绘工程(空)、遥感科学与技术(天)是地理信息科学的关键技术支撑;环境科学是地理学重要拓展应用领域;土地资源管理、城乡规划与园林是国土空间规划核心内容。地理科学根据其区域性、综合性、实践性特点,分析社会发展与地理相关的问题。近四年,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学和地理科学(师范)先后立项为省重点(培育)学科(2016)、省优势学科(三期,2018)和省一流专业(2019),学科与专业相结合的"科学理论-工程技术-社会服务"贯通式一体化体系初步形成。  2、师资队伍结构愈加优化  2016年来,为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引进优博以上人才25人,现有教职工129人,专任教师中71%具有博士学位、50%为80后、30%具有海外经历,一支高学历、高职称、年轻化、国际化、充满热情的师资队伍逐步形成,并建成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2017)和 “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2018)各1个。  3、标志性科研成果实现新突破  2016年来获批各级各类项目80项(国家级项目24项),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项45项(省级以上11项);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32部。其中,于世勇教授入选2019年中国高被引学者,裴凤松博士发表nature子刊1篇(2019)。  4、实验室建设取得新进展  为进一步完善教学与科研条件,在对原有的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规划与设计学科群综合训练中心、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和区域经济与管理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和中央-地方共建实验室(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模拟实验室)进行有序改善的同时,先后与中科院合作,成立了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共建江苏实验基地(2018)和城乡融合发展研究院(2019),并创建了陆地生态与环境演变实验室。  5、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以学科专业为依托,瞄准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积极开展决策咨询研究,内容涉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规划,以及工程测绘、地籍测绘、房产测绘等重要领域。2016年来,先后承担地方政府委托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100多项,课题经费近2000万元。与此同时,积极打造服务地方发展的新型智库,韩宝平、沈正平两位教授被徐州市政府聘为参事(全市仅15人),多份咨询报告受到省市主要领导批示。  校报记者:今年是我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启动“十四五”发展规划之年。基于此,对于学院未来的发展,有怎样的思路和规划呢?  康建荣:第一,立足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优势学科新跨越。  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能够产生新的发展方向和增长点,学院紧紧围绕地学这一主线,积极开创学科融合发展新的生长点。  21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着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如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开发、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等,这些复杂的现代问题仅靠传统地理学的单一学科难以解决,而计算技术、空间技术、互联网技术、自动化和传感网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环境保护技术等已成为现代地理学研究必备的基础性支撑作用的新技术。  学院现有的一级学科中,地理学为测绘科学与技术、城乡规划学研究提供人地关系的基础理论支撑,测绘科学与技术为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与技术保障,城乡规划学为地理学、测绘科学与技术研究提供了应用空间。学院现有的专业设置中,遥感科学与技术则可作为地理学研究获取地理空间数据的技术支持,土地资源管理则可作为地理学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结合部,大气、水环境等环境科学也是地理学研究的分支内容,园林和城乡规划也作为人文地理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学院具有构建地学的专业体系,学科融合发展条件具备。在下一步发展中,积极从制度建设入手,逐步破解学科融合中存在的学术、知识、制度等壁垒,融合不同学科特色,从而推动地理学优势学科建设跨越新的台阶。  第二,构建一流专业体系,推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达到新高度。  坚持学生为中心,专业建设为基础,过程管理为抓手,培养质量一流为目标,以地理科学省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推动测绘工程等其他一流专业建设工作,强化专业课程和教学体系建设。根据不同专业教学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将课程体系划分基础教学、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培养等几个方面,遴选出若干主干课程作为“金课”进行建设。规范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估等一系列文件和制度建设,强化教学研究,开展分层教学策略,积极开展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工程等,加大MOOC、精品资源共享课、智慧课堂、精品线下课程、网络课程库等建设,制定多学科融合培养方案,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尤其是跨专业选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比如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中,构建具有吸引力的跨学科地理学专业方向,比如生态环境、土地资源、城乡规划、遥感技术等学科方向,为每个方向设置适当的专业课程,除一些通识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外,其余方向课程可通过网络选课体系供高年级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自由选择,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通过拓展教师的专业范围或不同专业教师之间的授课,使学生接受更加多元的思想理念,接触更加丰富的知识信息,从而使培养的地理领域专业人才更需要具备丰富、宽厚、系统的专业理论基础、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更上一层楼。  第三,凝炼科研方向和团队,促进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能力持续增强。  针对科研各自为战、科研体量小、标志性成果少、科研方向和团队不够明确等问题,学院围绕学科特色进行科研的方向凝炼和团队培育,从而保障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能力持续增强。为此,以地学为主线,构建以测绘和遥感科学与技术为主体的自然和人文时空要素数据采集、分析方向和团队,以自然地理为主体的水、气候、地理环境等方向和团队,以人文地理、城乡规划为主体的城乡融合发展等方向和团队等。完善科研工作量考核办法等制度建设,鼓励科研方向较近的教师相互联合,共同申报课题,开展联合攻关,并以团队方式参加科研考核。不定期举办学院研究成果交流活动,促进不同研究方向教师及团队的相互交融,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第四,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交流合作走向国际化。  学院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主动搭建各类学术交流平台,鼓励师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各项学术交流活动。引进国内外先进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推选优秀教师和教研团队到国内外一流大学访学,积极邀请国内外学者到学院讲学或任教;加强与国内外一流大学学生交换培养,选派学生到国外名校培训留学,吸引国外学生到本专业攻读学位,从而推动交流合作走向国际化。

第03版:3

江苏师范大学2019年度苏师榜样

摘要:          中共党员,传媒与影视学院2017级广播电视编导班团支书,已获得本校保研资格,推免拟录取至南京大学戏剧专业。学习成绩优异,绩点为4.2分,连续三学年智育与综测均排名专业第1,英语四、六级成绩分别为608分、604分,曾获得国家奖学金、江苏高校学生境外学习政府奖学金、校朱敬文奖学金、香港荣芝奖学金、一等奖学金。  积极参加校内外各项比赛并获奖近20项,发表3篇论文,主持一项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项目(1/2)。曾于江苏广电教育频道实习,赴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境外交流学习,参与国家艺术基金教学短片的拍摄并担任女主角。工作认真负责,现任团支书,曾任第八届传媒与影视学院学生会副主席、校园自我管理委员会勤助部部长。多次荣获“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荣誉称号。推荐语:  “行者常至,为者常成”,她学习刻苦,积极上进,每年都保持着智育与综测专业第一的好成绩,曾获多项荣誉奖励,于省级及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三篇文章,在“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均有斩获。近四年来,我不仅看到了她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较强科研潜质,更看到她在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中的无私奉献与无畏拼搏,今日苏师之传媒青年,各个应当如此。在此,我诚挚地推荐其参评“苏师榜样”。——传媒与影视学院  刘永宁 教授

江苏师范大学2019年度苏师榜样

摘要:  中共预备党员,现任17体12班班长,体育学院学生会主席,校第十一期青马工程培训班班长。曾获专业一等、国家励志,香港荣芝,学习竞赛等奖学金;获省级优秀裁判员、校级优秀共青团员、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标兵等称号;并在省级赛事中代表学校获得一次一等奖、两次铜牌和个人第七名的佳绩。自入校以来严格要求自己,作为班长,以身作则,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团工作等方面表现突出。在思想上,健康上进,积极认真学习党的理论思想。不断提高自身政治修养;在工作中能从班级同学具体实际出发,结合学校、学院党委、团委的整体安排,积极配合支部书记开展工作,为支部建设献计献策;学习上,该同学脚踏实地,工作和学习能合理安排,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同时积极参与各项,组织同学参加暑期实践活动,曾在校园舞蹈大赛、健美操啦啦操大赛等赛事中获得一等奖。推荐语:  有一种服务,在赛场内外,从院内到校园,他组织策划,带领成员们成功举办一次又一次活动,拿下一个又一个荣誉,体现了他带领团队,勇于拼搏的斗志;有一种服务,是奉献集体,从班长到主席,闪烁的是他有集体责任与大局担当的品质;有一种服务,叫互帮互助,在锤炼自身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与同学结对子,一起训练和学习,映射的是他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善良之心;有一种服务,是志愿青春,从徐马志愿到抗疫一线,传递的是青年志愿者的爱国情怀与青春力量。只有选择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事业才是最伟大的事业,只有为人民做出贡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回忆。——体育学院 孟昭琴 教授

江苏师范大学2019年度苏师榜样

摘要:  共青团员,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17化21班。科研成果丰硕,创新能力突出。以主持人身份成功申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一项:MOF衍生结构可控的ORR/OER双功能电催化剂及其锌-空电池性能研究,成功发表两篇SCI论文,成功申请六项发明专利,荣获“海菲曼”科技创新奖学金。推荐语:  她,日复一日坚守着那个实验台,风雨阻挡不了她前进的脚步,失败摧毁不了她对结果的执着。一次又一次的试验,使她的思维更加缜密开阔,数篇高质量论文和发明专利是其勇攀科研高峰的最佳印证,她用丰硕的成果诠释了对科研的热爱。从“海菲曼”科技创新奖学金获得者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主持人,她始终坚持“积跬步至千里”的目标与信念,不负时光,不负青春。——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王香善 教授

江苏师范大学2019年度苏师榜样

摘要:  中共党员,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17地11班,学习委员,2019学年度地测学院学生会主席。对待学习努力认真,连续三年的学业成绩在班级前百分之十以内并成功推免至本校。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曾带领学生会取得“体育文化展示奖”二等奖以及“优秀学生会分会”。积极参加志愿活动,为班级和学院多做贡献,曾获得校优秀学生干部标兵、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学生会干部和校学风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推荐语:  面对家庭的困境,她自强不息,以乐观和积极为动力,奋力扛起整个家庭的重担;面对大学的生活,她努力进取,以认真和严谨为动力,取得优异的成绩并成功推免至本校,不忘滴水之恩、奉献集体,起好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她不愿默默承受命运暴虐的毒箭,而是通过斗争将苦难化作知识、化作力量、化作行动。她愿做一支火把,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 欧向军 教授

江苏师范大学2019年度苏师榜样

摘要:  中共党员,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1731班,院分团委副书记,班级班长。在校期间学习踏实刻苦,一心向学,曾两次获国家奖学金,并获朱敬文特别奖学金、香港荣芝奖学金等,连续三年获校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作为学生干部,工作认真负责,热心为同学服务,获评省“三好学生”、市“优秀志愿者”、校“优秀学干标兵”等荣誉称号;科研能力突出,发表核心论文1篇,省级论文2篇,连续两年获优秀论文奖,参加国内学术会议2次,荣获校科研创新奖学金;国际视野开阔,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次,并利用暑期时间前往英国和澳大利亚交流学习。推荐语:  有一种努力,脚踏实地,意气奋发,她用勤勉点燃梦想,斩获奖学金无数,出类拔萃;  有一种追求,开拓创新,锲而不舍,她用坚持铸就辉煌,刊发高质论文数篇,争当楷模;  有一种付出,甘之如饴,乐此不疲,她用热情服务大众,赴甘陇推普脱贫,甘为人梯。  她以赤子之心,热血昂扬,拼搏奋进,践行新时代的青年思想;她用梦马精神,与书为伴,砥砺前行,谱写师大学子的芳华篇章。  ——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高伟 教授

江苏师范大学2019年度苏师榜样

摘要:  共青团员,公共管理与社会学院17哲管11班级,现任班级团支部书记,曾任校自管会主席、公管院益缘志愿服务队队长。积极参加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导医助患、交通协警、 支教等公益活动都留下了她的脚步和身影,大学三年志愿时长共计423小时;从一名普通志愿者渐渐成长为志愿者团队的带头人,她带领团队实现多项新突破,斩获10余项省市级及以上荣誉表彰;将专业自身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问题相结合,主持设计了《一千零一“YE”——患儿多维成长支持计划》志愿服务项目,全方位解决患儿抗逆力培养及社会支持网络构建难题,获江苏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二等奖;疫情期间,毅然成为了一名抗疫志愿者,在家乡的监测点协助出入人口的登记工作;现在的她已经成为了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希望用一年的支教时间为当地的孩子们带去知识与力量,助力教育扶贫。曾多次获评“优秀青年志愿者”、“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称号,获“费孝通立德奖学金”、“公益实践奖学金”。推荐语:  总有一种力量让青春的步伐昂首前行,无私为公,助人自助,公益之路,一走就是三年,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坚持与热爱。公益之路,从不一帆风顺,但她却乐此不疲;志愿之程,从不平坦,但她却甘之如饴。她的公益足迹证实了平凡的青春原来也可以如此精彩,未来的她,将继续书写“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故事。——公共管理与社会学院 郝其宏 教授

江苏师范大学2019年度苏师榜样

摘要:       中共党员,外国语学院学生会主席,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学分绩点4.0,在省级期刊发表论文2篇,德育智育班级排名1/40。热心服务师生,组织开展学院活动90余项

江苏师范大学2019年度苏师榜样

摘要:  中共党员,机电学院学生会主席、校青马班成员。在专业学业方面,勤奋刻苦,三年总成绩专业第二;在科研竞赛方面,荣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国家级二等奖和挑战杯全国三等奖等国家级奖项4件,省级奖项4件。参与发表中文核心期刊1篇,SCI期刊1篇,软件著作权4件。主持国家级大创项目《高速动车组综合检修虚拟仿真培训系统开发》,并将该培训系统推广到南京、济南等动车运用所试用,大大提高了新员工的培训效率;在应用实践方面,运用专业知识针对智能RGV小车和CNC之间的最优调度问题,提供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智能RGV小车的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高。推荐语:  她在科研竞赛中丰富技能,一颗工科心,巾帼不让须眉。  无碳小车成功稳定的运行,是她精益求精的结构设计;建模中智能小车最优调度,少不了她一遍遍的优化算法;每一次的动车所调研学习 ,总能看到她向老师傅请教技术问题。北京微软亚洲研究院之旅,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让她了解机械未来的发展趋势。南理冬令营,无人机的结构设计、高度自动化的智能机械让她对工科有了深入的理解。她秉持着工科人严谨踏实的态度,带着前沿的想法深入钻研机械。  一颗工匠心 ,成就工科梦想。  ——机电工程学院 邢邦圣 教授

江苏师范大学2019年度苏师榜样

摘要:  共青团员,组织委员,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学生会新媒体主席。平时积极参加各项科研、文化、艺术活动,并取得了突出成绩。被选为2020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候选人,2019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学联二十七大代表,当选为徐州市青年代表参加江苏省委组织的“纪念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仪式”,获江苏省“优秀团员”、“优秀学干”、江苏省“三下乡”活动先进个人等多项省级以上荣誉;参加“推普脱贫攻坚”社会实践工作被央视《新闻联播》栏目报道。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国赛二等奖和省赛特等奖等国家和省市级奖励10余项。学习成绩优异,工作能力突出,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推荐语:  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周厚宇同学是我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大四学生,该生自入学以来主动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从“推普脱贫”到“宏益五禽操文化推广中心”,勇于担当、乐于奉献;踊跃报名各类比赛竞赛,从“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国赛二等奖和省赛特等奖,到江苏省“优秀团员”、“优秀学干”、江苏省“三下乡”活动先进个人等,荣获多项国家级与省级荣誉与奖励,品学兼优、表现突出。特此推荐!——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 杨通银 教授

江苏师范大学2019年度苏师榜样

摘要:  中共预备党员,敬文书院2017级卓越教师班,副班长。保研至华中科技大学。成绩优异,平均学分绩点4.1,连续五学期专业第一,获朱敬文一般奖学金、学科竞赛奖学金,被评为江苏省三好学生,每学年均获校一等奖学金以及“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参加复杂网络和不动点理论在经济博弈论中的应用两个科研组会,发表论文两篇。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曾获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二等奖、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五一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H奖。曾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高校游学实践。推荐语: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她以竞赛、论文与课题为阶梯,登向更神秘的学术宇宙;思想纵横,拓展视野,她把漫步于斯坦福大学、英特尔公司、金门大桥的脚步兑换成阅历与成长;兴趣陶冶,青春律动,她将情绪沉淀在诗词、绘画等爱好中;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她心中炽热的梦想迸发出无与伦比的光和热,她站在那里,就是有生命力的火焰,一团区别于其他人的熊熊燃烧之火。——敬文书院 孙红旗 教授

第04版:4

矢志教坛勤作舟 春风化雨育英才

摘要:编者按:  桑榆非晚,为霞满天。在我校有这样一群老同志,于人生青壮年,他们将个人理想奋斗融入学校建设。或矢志教坛,潜心传道授业;或笔耕不辍,凝神著书立说;或殚精竭虑,谋求学校发展。至年高退(离)休,他们仍然坚守初心,贡献余晖,发挥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积极配合学校高水平建设。为了践行弘扬“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本报特推出专版,带领读者领略他们的卓越风采。  【个人简介】吴报强,男,1942年6月23日生于重庆。1958年南京市第三中学毕业,后就读于苏北师范专科学校数学专修科。1960年扬州师范学院数学系毕业,分配至江苏省运河师范学校任教。1978年考入郑州大学数学系。1981年获郑州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并来徐州师院工作至今。1986-1987年,赴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访问(普通访问学者);1992-1993年,赴法国里昂第一大学访问(高级访问学者),并获该校数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数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专业方向是微分几何。开设十余门本科和研究生专业课程。主持并完成十余项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0年起,聘评为教授。是我校首批理科硕士生导师。中国数学会会员、美国数学会会员、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是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校学术委员会成员,校职称评定领导小组成员。是江苏省政协常委、徐州市政协副主席、市民进主委。  关心下一代是人类发展的共同话题。在这宏伟大业中,耕耘着无数园丁。今天我们向大家介绍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我院退休教授吴报强先生。在三尺讲台上度过近半个世纪的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走进数学与统计学院,如果问到“吴报强”,老师们就会描绘起他们心中的样子: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宽厚的人,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一个善待年轻人的人,一个待人诚恳的人,一个勤于学习、知识渊博的人;他是一个谈吐风趣即便在课堂上也是幽默横生的人,最重要的,他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  以炽热的感情关爱下一代  吴教授的行为中离不开一个“爱”字,是对数学的爱,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爱。这源自他善良博爱的天性,源自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  数学系2005级2班是他施教的最后一届本科生,上的课程是“数学分析”。他为了克服高校主讲教师只管教学,不认识学生的情况,将学生的照片全部复印了,分别贴在自己手中的学生座次表上。开学不久,他就能叫出全班同学的姓名,这大大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也增进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和亲切感。在课程结束时,全班学生送给吴老师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上面每个同学书写了对吴老师想说的话。深受感动的吴老师曾在一篇文章中说道:“这是一件珍贵的礼物,是我矢志教坛的最高奖赏,是我执教终身的丰厚回报。”  2019年,吴教授因病住进了医院,主管他的冯春光大夫说:多年前(2001年),吴教授因心肌梗塞在ICU(重症病房)抢救,刚脱离危险,就在病房中给研究生上课,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吴老师就是这样的人。  吴老师不仅在课堂上,在讲座、讲话、报告、座谈中,也传递他的大爱。真如2002年在全校毕业生典礼上代表全体老师所说的那样:  希望你们热爱事业,热爱工作,热爱你们的学生。热爱是一切成功的前提,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它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可以说,一个人若对工作木然和厌弃,那真是人生的不幸;  希望你们勤奋,对事业和工作的热爱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勤奋将激发你们思想的火花,开启你们智慧的大门。人们常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但精彩中潜伏着诱惑,无奈中却包孕着机遇。要抗拒诱惑,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奋然前行。  希望你们诚信,在这物欲横流却又呼唤诚信的时代,以诚待人,言行一致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做人必须遵循的准则。  希望你们宽容,不要埋怨社会的冷漠,不要感叹世态的炎凉。你们就是社会的一分子,就是构成自身环境中的一员。良好的氛围也来自自己的努力,用博大的胸怀去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敬;  希望你们坚强,通向未来的光明之路,也会有布满荆棘的坎坷,灿烂的阳光过后也会有暴风骤雨的张狂。你们要勇敢地接受生活的挑战,即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咬紧牙关,因为黑夜之后将是黎明的曙光;  希望你们有坚定的信念,坚信我们所献身的事业是人类最伟大壮丽的事业,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动摇;  希望你们幸福,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人总要寻找生活中的另一半,都要和意中的伴侣共筑爱巢,一道哺育新的生命。人的生活要有时是轰轰烈烈,但又常常是琐碎而又平凡,要在宁静淡泊中感悟人生的真谛。  以高尚的理想激励下一代  吴教授自己就是一个钟情数学科学、钟情教育事业的人,一个被理想驱动的人。他对理想的追求本身就是一个激励下一代的故事:  1956年,中共中央颁布了我国“科学发展的中长远规划”,在全国范围内吹响了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受此鼓舞,在南京第三中学高二甲班的教室里,正举行一场名为“让理想插上翅膀”的主题班会。一个个稚气未脱的少年纷纷走上讲台畅叙自己的理想。一个14岁的少年宣示他的未来:做一个数学教师—数学家。终身研究数学的奥秘,多么令人神往;一辈子传递数学的美妙,又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这个人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吴报强教授。  他不会在冥冥的空想中打发时光。他和班上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组织了个“爱因斯坦数理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开展了许多活动:开展解题讨论、给数学期刊投稿(问题征解)、书写数学日记、轮流报告心得、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等。他以全部优秀的成绩迎来了高考。他的志愿全部是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的“数学系”。他接到的录取通知书是苏北师范专科学校(扬州师范学院的前身)。虽不理想,但在一片厌学的氛围(学校花大力气开展专业思想教育)中,他依然努力着。两年后,一张派遣单把他送上了北上的列车,他要去一个未曾听说过的地方---邳县---一个偏远而穷困的地方,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虽然经历了贫穷和饥饿,他还是爱上了这块黄土地。他爱学生的质朴(直到现在每年还受到运河师范的老学生的问候和看望),他结婚生子,他依然孜孜不倦,自学了数学系本科的全部课程和日语。  命运为他开启了另一扇大门。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经过激烈的竞争,他被郑州大学录取为研究生。从认识英语26个字母开始,直接阅读专业文献,每天攻读十几个小时。他的勤奋终于有了回报:1980年,在全国第一次举办的大型数学专业国际会议(双微)上,他是遴选出的4个作大会报告的研究生之一。  他被分配到我校以后,依然勤奋,依然执着。他是我校第一个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人,也是我校首批理科硕士生导师。从一个专科生到一个法国博士也许就很平常,但这个榜样并非遥不可及,他就在学生的身边,他追求理想,勤奋拼搏的精神还是激励着学生。  以精湛的教学传授给下一代  吴教授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论证时,严谨准确,如形成文字,则不能多一字,又不能少一字;在阐述时,又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课堂上,他的语言诙谐而幽默,准确而生动。正如他自己所说:当几十双眼睛注视着你,这渴望的目光必催促你使出浑身解数。坐在最后一排的学生,为了听得真切,常常站立而听,不愿漏掉一字半句。学生常常说:听吴老师的课,就是一种精神享受。他的教学测评成绩也是全系最高之一,有时达到99分以上。数学学院领导曾要求青年教师多听吴老师的课,学习他的敬业精神,学习他的教学艺术。  吴老师深受学院里青年老师的尊重。他的课对所有青年老师开放。他多年的备课笔记也被青年教师索要了不少。他指导的刘笑颖、林晓洁两位老师都获得了学校最高教学奖;他精心指导的孙莉老师还获得了省基础学科(数学)青年教师授课大赛特等奖。  以老骥伏枥的精神关心下一代  吴教授曾应聘担任几年校教学督导员的工作,并担任理工科教学督导组的组长。督导组参与了全校范围内教学过程的全部环节。包括课堂教学、试卷检查、考试督导、教学计划的执行、课程建设的评估、教学选优活动的参与等。  仅就每学期期末考试巡考而言,不论寒暑,其足迹遍布校园各个考场,大楼上下,腿脚不便,都没有让其丝毫懈怠。他力促监考老师专心致志,行监考之职,以正考风。  作为理工科教学督导组的组长,他要求督导组改变“督导”有余,“引导”不足的状况。因此他们每听一位老师的课,都要安排时间和被听课的老师充分交换意见。课堂教学的结构,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安排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语言的使用,PPT和板书等都在交换意见之列。  在督导组任职的几年中,他每年还给全校的新进教师开设讲座《课堂教学漫议》(最近的一次是2019年)。新教师虽然学历完整,特别是近年,几乎都具有博士学历,但学习和教书毕竟不是一回事。对很多人来说,第一次走上讲台,怎样讲课,怎样为师,面临不少困惑。吴老师详细地分析和阐述了教学各个环节的要点、做法、细节。不仅如此,在教学的起步阶段,怎样打下坚实的基础,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吴老师都做了积极的引导。他鼓励青年教师:要胸怀理想,充满激情;要热爱事业,关爱学生;要勤于学习,完善自我;要追求卓越,敢于创新;要善于合作,凝聚团队;要心怀天下,肩负责任;要不怕挫折,持之以恒。  吴老师为人谦逊而低调,就连申报副高、正高职称,也是系里动员,系里没有其他老师申报时,才申报的。正如他的座右铭:人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与世无争的品格也许并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要,但他求得了心灵的平静。  从风华正茂到两鬓如霜的半个世纪里,他为培养下一代贡献了全部力量。  (文字、图片来源: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离退休工作部) 

红白跑道展青春风采,竞技赛场铸苏师精神

摘要:  10月22日,阳光明媚,秋高气爽。江苏师范大学第五十四届秋季运动会于泉山校区田径场缓缓拉开序幕,各级领导、教职工及学生运动员代表出席本次开幕式,周汝光校长致开幕词。他强调,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新时期,弘扬体育精神,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是建设高水平大学刻不容缓的使命。本届运动会在体育文化展示环节增加了中华五禽操汇演,展示了学校融合传承与创新的优秀成果。随后,五星红旗在全体师生的注视下冉冉升起,运动员代表与裁判员代表相继宣誓。随着第一声发令枪响,为期两天的运动会正式开始。  花样年华 放飞梦想  本次开幕式的体育文化展示环节可谓是热血生命与激情青春同绽放。结合时事,许多方阵的主题都围绕着“疫情”这个主题:敬文书院以“保护伞”的寓意,将伞作为主要道具融入表演;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音乐旋律的递进展现出火神山医院的建造过程;美术学院则以更直观的方式,用舞姿向疫情时期的逆行者们致敬……如此紧扣时代命运的步伐,正彰显了作为师大人应有的品质。疫情当前,生命优先,这场精彩绝伦的演出让我们看到了生的希望,人的团结,不免为之感动,为之震撼。  本次运动会共有四个单位荣获体育文化展示一等奖,其中,音乐学院和文学院的群舞都令人记忆犹新,且各具特色。音乐学院的方阵负责人石鑫宇表示:“服装是最大的亮点,我们想要表现各个民族的特色,所以在表演中大家可以看到一些民族舞和古典舞的呈现。”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美术学院的同学们想表达的是全民族团结的中国力量。参演的孙桂浩同学对这次表演十分满意:“一开始由于大家还不熟悉,排练很辛苦,但随着训练的进行,我们配合得也越来越默契,今天是呈现得最完美的一次!”音乐学院的同学们将自己的专业运用在本次表演中,给我们带来了极致的观赏体验。文学院的舞蹈方阵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惊喜。他们将青春活力挥洒得淋漓尽致,在创意新颖之余暗含细腻设计。一个个花球与一张张笑颜竞相争艳,尽显青春热血,扬我师大风采。精彩表演的背后不只是演员们的刻苦排练,学生会文艺部部长吴辰越讲述了作为负责人的艰辛:“这次方阵主要是大一的同学参加,所以每天中午一下课我们几个负责人就赶去云龙校区排练,结束后再赶回泉山校区上课,可以说是靠意志力和责任感克服了身体上的疲劳。”青春与梦想的放飞,热血与意志的拼搏,这或许就是运动会的意义所在。  凌云赛场 青春无悔  两天中,在一方小小赛场之上,红白相间的跑道见证着运动员们的点滴足迹,是汗水与泪水的挥洒,更是勇气与毅力的比拼。  来自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程子豪同学在男子三级跳远比赛中潇洒夺冠。对此他谦虚地说:“刚听到名次心情还是很激动的,不过很快就平静下来了。我很敬佩的几位跳远高手因为竞赛较多都没有参加比赛,所以拿到第一名我也感到幸运。”在问及取胜关键时,他自信地分享:“关键在于自我调节,自我关注,自我超越。”从程子豪的脸上,我们看到了胜利的喜悦,看到了谦逊的姿态,看到了拼搏的勇气……这就是青春少年最热血的样子。  商学院的辅导员鲍春晓老师是此次教师女子100米比赛的冠军。刚下赛场,她就被兴奋热情的学生们团团围住,害羞地接受着同学们的鲜花和掌声。“我平时比较注重运动,经常跑步,有空的时候也会去健身房锻炼。”鲍老师笑着说,“挺激动的,没想到自己能拿第一,也希望所有运动员都能取得满意的成绩。”鲍老师用自己优异的成绩为学院赢得了荣誉,激励着广大运动员敢于拼搏、勇往直前。  竞技场上,有成功自然也有失败。一些运动员虽然没有取得耀眼的成绩,但依旧收获颇多。2020级新生李国奥积极报名参加了男子100米项目,但很遗憾没有进入决赛。他说:“第一次参加运动会感觉很激动,虽然没有取得名次,但是能和这么多实力强劲的对手竞争也是一种荣幸。”他表示:“之后我会多多锻炼身体,明年继续参与运动会,争取取得一个好成绩!”  奥林匹克的精神是勇于争先,但绝不仅仅是夺冠,运动员们有的收获多枚奖牌,有的收获真挚友谊,有的收获欢声和笑语,在师大运动会的经历将成为他们人生中难忘的记忆。  幕后英雄 无声坚守  除了在运动场上奋勇拼搏的运动员们,还有一些身影我们也不能忘记。观众席上,头戴小红帽,拿着鼓掌拍,认真为运动员呐喊助威的同学是田径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初秋的风有些寒冷,但热情的朱倩和方静两位同学早早来到看台,坐在最前排的位置为学院的运动健儿加油鼓劲。谈起观看运动会的感受,方静说:“第一次参加大学的运动会,同学们敢于争先、坚持不懈的精神都令我感到振奋,我深刻感受到了我们苏师学子的青春风采。”一旁的朱倩补充道:“我看到一位运动员摔倒后许多同学冲上去扶起他,这种团结友爱的氛围令我动容。”耳边的呐喊声再次响彻云霄,看台的同学们仿佛也在进行着热烈的竞赛,力争把最响亮的助威带给场上的运动健儿。  赛场上另一组重要人员就是拿着小红旗和计分板的裁判员了。他们或站在起点处,手握发令枪,发出激动人心的指令;或站在终点处,紧盯跑道,稳稳地按下决定成绩的秒表。他们公平公正、细致入微,在尘土和风沙中记录着每一位运动员的辉煌。中午的烈日下,来自体育学院的学生裁判左元坤正低头记录着垒球比赛的成绩。“今年的运动员们都充满激情,展现了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左元坤认真地说,“希望所有运动员们谨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当然竞技精神也不能放弃。”  为了保证运动会的顺利举行,校学生会的工作人员一刻也没有懈怠。负责人之一周勤超同学说:“首先,我们提前和大体部的老师以及各学院之间取得联系,建立沟通桥梁,以保证学院参赛报名渠道畅通,保证运动会期间服务人员、工作人员的正常交接。之后,我们统计了各学院人数及需求,确定看台坐席和学院服务点摆放。”在运动会进行期间,他们的工作仍然非常繁忙。周勤超介绍说:“有许多学院到校学生会服务点反映,因某些特殊原因运动员没有及时检录成功而错过比赛,被扣赛场秩序分。我们校学生会实践部部长得知后去每一个学院询问是否存在此类问题,并及时帮助解决。”除了校学生会的辛苦付出,各学生组织及学院也都派出了志愿者,他们各司其职,或维护秩序,或帮助同学,或组织宣传,共同确保了运动会的圆满举行。  本次运动会于10月23日下午正式闭幕,黄军伟副校长致闭幕词,主席团领导为各获奖单位颁发奖杯和证书。“我们将继续弘扬体育文化,发展体育特色,让中华传统体育在校园活力四射,光芒万丈。”以体育智,以体育心,黄军伟副校长在最后呼吁全体教职工及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健身,以昂扬的斗志展现崭新的姿态和饱满的激情,体育教育并行,共同开创江苏师范大学更加美好的明天。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呐喊与欢呼萦绕在这片天空,汗水与泪水挥洒在这片土地。两天紧密的赛事中,全体运动员怀揣希望奋勇拼搏,观众们文明得体热情不减,来自众多组织的工作人员默契配合尽力付出。盛会落下帷幕,但我们相信师大学子会将这份体育精神一直延续下去,齐心协力,再创辉煌。

江苏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7953次访问,全刊已有2452873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