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范大学报》  

第01版:1

江苏师范大学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隆重举行

摘要:  本报讯(郑晓坡)寒窗十年终圆梦,壮志豪情谱新篇,金秋九月我校喜迎2020级新同学。9月23日上午,江苏师范大学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分别在云龙、泉山两个校区隆重举行。在校的全体校领导,学校机关部门、各学院有关负责同志,全体2020级6891名本科生和硕、博研究生同学参加典礼。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广登教授主持典礼。  在热烈的掌声中,校长周汝光教授登台致辞,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来自全国各地的6891名新同学表示热烈欢迎,并提出殷切希望。周校长指出,大学是大师荟萃、大典丰藏、精研学问、启迪心智、砥砺品格的神圣所在,江苏师范大学是一所历经68年岁月变迁,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的高等学府。希望全体2020级新生进入江苏师大后能永葆奋斗进取之心、涵养爱校荣校之情、成就全面发展之才、秉持爱国报国之志,勇担伟大复兴光荣使命。周校长还为“师大星空——寻找最特别的你”活动评选出的新生代表赠送了入学纪念品。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学术大师是支撑一所大学事业发展的柱石,师道传承是大学的文脉渊源。国内统计数学与概率论领域的领军人物、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数学研究院院长陈木法教授出席开学典礼,并寄语广大同学坚定恒信毅力、坚持自我学习、勇于拼搏进取,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大学是用来拼搏的。”文学院张秀松教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叮嘱同学们做好四年的学业规划,努力拼搏,成就无悔人生。  校党委书记华桂宏教授代表学校向新生代表赠送了入学礼物——“教授有约”实录《问道》及生日蛋糕卡,鼓励他们树立远大志向,努力学习,肩负起民族复兴大任。  江苏师范大学有着厚重的历史,以立德树人为己任,注重师大精神的代际传承。在微纪录片《传承》后,我校1960级学生程镇飞老师登台,受聘为我校大学生校外辅导员。副校长苗正科教授为其颁发聘书。  江苏师范大学2020级新生中有很多优秀的代表,他们有的获得新生奖学金,有的积极参加“我要上典礼”征集活动。校纪委陈鹏书记为优秀新生代表颁发优秀新生奖学金,副校长杜增吉教授为“我要上典礼”征集活动获奖同学颁奖。  新生的到来为江苏师大增添了新鲜的血液,音乐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张丹同学作为老生代表发言,对新同学表示热烈欢迎,希望他们在江苏师大成就无悔人生。通过“我要上典礼”征集活动脱颖而出的双胞胎姐妹舒惠贤、舒惠雯两位同学作为新生代表发言,抒发为祖国发展蓄积力量、为民族复兴奋发图强的远大志向。  典礼的最后,各学院领导登台为新生代表授予学院院旗,开启他们在江苏师范大学的新生活,同时也开启他们新的人生征程。

我校举行“坚守初心使命 奋斗有我”学生党员主题教育活动

摘要:  本报讯(党校 )9月23日下午,由校党委组织部、党校主办的“坚守初心使命奋斗有我” 学生党员主题教育活动启动仪式暨专题党课在马可音乐厅举行。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广登,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马志友出席启动仪式,各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学生党员、预备党员代表共400余人参加活动。  刘广登副书记作动员讲话,他指出,此次学生党员主题教育活动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及《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的重要举措,是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重要抓手。针对此次活动开展,刘书记提了具体要求,一是学生要提高认识,深刻领会学生党员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二是明确任务,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三是精心组织,确保学生党员主题教育活动取得实效。他希望全体学生党员在守初心、践初心、显初心中,进一步强化身份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担当精神,努力成为一支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的高素质的学生党员队伍。  随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王为良副教授讲授了题为《解码革命文化: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坚定理想信念》的红色文化专题党课。首先,王老师引导学生重忆了习总书记在2013年至2020年期间的“红色足迹”,随后,详细阐释了革命文化的定义和呈现形态。接着,围绕四个方面深入解读了革命文化所蕴含的精神财富。讲课中,王老师还与学生党员进行了互动,并对当前社会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和对英雄人物的诋毁现象进行了驳斥和批评。希望学生党员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将自己的青春梦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实现双梦合一,同频共振。  启动仪式暨专题党课后,此次学生党员主题教育活动还将开展“心路历程——导师的入党故事汇”、教师党员立德树人先进事迹访谈会、徐州援鄂医生分享会、学生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红色情景剧等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我校2020级新生军训工作正式展开

摘要:  本报讯(郑晓坡 )9月27日上午,我校2020级新生军训动员大会在泉山校区田径运动场举行。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广登,驻徐某部派驻我校军训团团长伍生俊,校学生工作处、人民武装部负责同志,泉山校区17个参训学院党委副书记、军训辅导员,军训教官和泉山校区2020级3300多名参训新同学参加了动员大会。  军训教官在全场热烈的掌声和响亮的口号声中,整齐划一,跑步入场。军训团团长伍生俊代表承训部队讲话,重申大学生军训对于国防教育和国防建设重要意义,要求广大同学高度重视军训工作,全身心投入军训工作,并代表全体教官承诺将安全施训、科学施训、文明施训,共同完成好军训任务。  刘广登副书记代表学校向关心支持我校军训工作的部队领导、承训官兵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向为筹备新生军训工作付出大量辛劳的各部门、各学院的老师表示亲切慰问,向刚刚进入校园的全体新生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大学生军训是一门特殊的课程,是大学生入学的第一门必修课,是对身体的考验、对意志的磨练,是个人情感的熏陶和人格的升华,更是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建设的重要举措。他要求全体同学要在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自觉,以振奋的精神面对军训;要严格遵守军训纪律,服从命令听指挥,以钢铁的意志融入军训;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以和谐的面貌完成入军训。刘书记最后鼓励同学们,要在军训中强健体魄、锤炼意志、提升品格,为大学的学习生活开好局,为人生的征途充足电。  动员大会结束后,各军训营营长将各连、排学生带到指定训练场地,开始了为期14天的军训。今年我校4840余名新生在泉山和云龙两个校区同步施训,校党委人民武装部将按教学计划安排,组织好军训相关工作。

校领导检查迎新工作欢迎新同学

摘要:  本报讯(郑晓坡)秋风送爽,丹桂飘香,校园里忙碌而热闹,我校迎来了2020级新同学。9月21日上午,华桂宏、刘广登、苗正科等校领导分别在泉山和云龙两个校区检查迎新工作,欢迎2020级新生。校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处、保卫处、后勤管理处、信息化处、校团委和后勤集团等单位有关负责同志陪同检查。  华桂宏书记一行首先来到信息化处的“红信云”党建空间,通过时时更新的电子屏幕查看了迎新工作大数据。华书记指出,信息化为迎新工作带来了很大便利,同时也给我们为报到新生提供精准服务创造了条件,各部门要加强沟通交流,开展协同合作,确保做好新生报到工作。华书记还实地查看了各个学院的迎新工作点,向工作人员详细了解了新生报到情况,叮嘱他们要多从新生角度来审视自身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帮助新生解决实际困难,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师大的学习与生活。华书记还专门来到“绿色通道”手续办理工作点,详细了解工作进度,并向新生代表发放了慰问品。在学生宿舍,华书记与来报到的新生和家长亲切攀谈,了解他们的学习、工作和家庭情况,勉励新同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刻苦学习、淬炼品格,早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才。时近中午,华书记来到学生食堂,认真查看了饭菜质量和价格,向家长和新生详细了解用餐体验与感受,他要求后勤集团和食堂相关负责人,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服务意识,倾听同学心声,不断提升餐饮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刘广登副书记和苗正科副校长一同查看了云龙校区迎新工作点、学生食堂和学生宿舍,要求随行的相关职能部门,要坚持以生为本,简化报到流程、细化迎新服务,让广大新同学真正感受到江苏师范大学的热情和关爱,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早日融入到江苏师范大学这个大家庭之中。

第02版:2

闫长春:稳扎稳打全面发展 高效高质追求卓越

摘要:编者按:  舟至中流,击楫勇进。今年是我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启动“十四五”发展规划之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现推出“聚焦创新驱动战略,谋划‘十四五’发展”院长访谈活动。系列访谈将深入展现各学院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的特色成绩与创新举措,同时为全面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言献策。        校报记者:闫院长,您好!物理与电子工程近几年发展迅速,成果丰硕,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学院的整体概况吗?        闫长春: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始建于1958年,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积累,学院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办学声誉。        学院现有物理学(师范)、电子信息工程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其中物理学(师范)为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核心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为江苏省特色和一流专业,电子信息类为江苏省重点专业类。学院拥有光学工程(一级学科)、物理学(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科教学(物理)、电子信息类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激光工程与技术、光学工程分别为江苏省一期、二期、三期优势学科,光学工程学科在2019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排名35位。先进激光技术与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为江苏省一期、二期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先进激光材料与器件实验室为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拥有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学基地1个。        校报记者:可以请您聚焦创新驱动战略,从学科内涵建设等角度,谈一谈学院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吗?        闫长春: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20人,其中国家级特聘专家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江苏省特聘教授4人,江苏省双创人才5人、双创博士2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5人,江苏省“青蓝工程”8人,江苏省“333工程”2人,江苏省双创团队1个,江苏省高校创新团队3个。专任教师107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32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8%,博士8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9%,具有海外研修经历的教师约占62%。教师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人,江苏省国际友谊奖1人,江苏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人。        学院科研业绩再创新高。近三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和军队后勤开放项目40余项,一直位居学校前列;学院师生共发表论文340余篇,SCI收录250余篇,其中二区及以上100余篇, NAT COMMUN 1篇,入选JCP期刊近十年高被引Top20论文1篇;申请发明专利240余项,授权专利90余项。        学院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近三年,学院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生质量工程建设和本科生导师制,曾获江苏省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果一等奖。研究生和本科生就业率均超过90%,考博率和考研率逐年提升。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美国数学建模大赛、“华夏杯”全国物理教学创新大赛暨物理教育研究论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FPGA创新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省师范生基本功大赛等专业赛事中收获丰硕成绩,各种竞赛类获奖240余人次。连续三年组织学生参加慕尼黑上海光博会和武汉光博会,拓宽学生在专业领域的视野与见识。        学院教学成果不断提升。学院注重提升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积极开展“打造一堂精品课”活动,先后有4名教师在省高校第一届基础物理实验教师上好一堂课竞赛中获奖;教材与课程建设稳步推进,近三年获江苏省重点教材2部,其中省十三五高等学校重点教材1部,获批江苏师范大学“十三五”本科教育教学课程3门,获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1项;出版教材、专著3部。积极推进“课程思政”项目建设,《电磁学》和《大学物理》获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立项。        学院社会服务再获突破。学院主动服务区域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相继与邳州市、新沂市、徐州市高新区共建了半导体材料与设备邳州研究院、新沂市锡沂高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江苏中红外激光应用技术产业研究院,共获得政府资金支持1.4亿元;学院立足自身先进激光材料与器件方面的技术优势,服务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承担国防军工任务10余项;同时积极探索部分军转民技术的转化推广工作,已达成技术转移合作意向3项,经费近1000万元。成功获批江苏省军民融合创新平台。江苏锡沂高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转让实现了我校单笔科技成果转让500万元量级突破。        学院国际交流日益扩大。近三年,学院共获得与俄罗斯、德国、波兰、意大利等国的交流合作项目9项,先后邀请了来自美国布朗大学、加拿大皇家科学院、法国里昂第一大学、俄罗斯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近百位国内外著名学者到我院开展学术交流;先后选送24名教工、55名学生赴德国、法国、马来西亚等国开展学习进修。目前正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分院自动化和电测量研究所开展战略合作,推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        校报记者:今年是我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启动“十四五”发展规划之年。基于此,对于学院未来的发展,有怎样的思路和规划呢?        闫长春: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学院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校第二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以内涵发展为主线,继续依托学科、科研、人才等资源平台,坚持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以学科为引领,建立学科高原,打造学科高峰,坚持科研工作“顶天”与“立地”相结合,构建更加富有成效的产学研协同合作新模式,全方位促进学院高质量发展。        是实施学科建设“登峰计划”,加强人才团队建设,引进高层次拔尖专家、团队带头人,全力打造“学术大师+学术骨干+创新团队”人才梯队;推进光学工程学科提档升级,推进材料科学进入ESI前1%。        二是实施资源建设“提档计划”,重点布局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大平台,实现国家级科研平台、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军民融合平台建设的突破,不断提升学院整体的创新能力。        三是实施科学研究“攻坚计划”,坚持“顶天”原则,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问题研究,实现在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国家重大重点项目以及千万量级项目上的突破,实现在顶尖学术期刊Nature、Science发表学术论文的进一步突破。        四是实施人才培养“提质计划”,打造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一流专业建设,实现国家一流专业、双万课程的突破;发挥特色优势,聚焦国家战略发展方向,实施精准式人才培养,培养新型工科和适应未来发展的师范生队伍。        五是实施服务社会“突破计划”,坚持“立地”原则,围绕国家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发挥区位优势,打实夯实产业研究院发展,加速高新技术成果的落地与产业化,实现千万量级的成果转化突破,全方位服务支撑国家和区域创新驱动发展。        六是实施国际合作“深度计划”,学院积极引导并支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领域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全面提升学院国际合作交流的层次和规模;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拓宽国际交流合作渠道,全力打造“项目-人才-基地”的国际合作模式,提升国际合作能力。

邢邦圣:凝心聚力 开拓创新 努力打造学院事业发展新局面

摘要:编者按:  舟至中流,击楫勇进。今年是我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启动“十四五”发展规划之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现推出“聚焦创新驱动战略,谋划‘十四五’发展”院长访谈活动。系列访谈将深入展现各学院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的特色成绩与创新举措,同时为全面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言献策。         校报记者:邢院长,您好!机电工程学院近几年发展迅速,成果丰硕,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学院的整体概况吗?        邢邦圣:学院现有4个系和2个校属研究所,拥有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4个、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6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市级工程实验室1个。        学院现有机械工程、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艺术设计、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其中机械工程为江苏省重点(培育)学科。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工业设计3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江苏省一流专业。        现有教授12人、副教授27人,其中双聘教育部长江学者2人、省产业教授2人。        校报记者:可以请您聚焦创新驱动战略,从学科内涵建设等角度,谈一谈学院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吗?        邢邦圣: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构建了多元化的创新教育与工程实践体系,建立了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打造一流教学资源;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加强实践平台建设,建成一流实践基地;深化教学管理改革,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近年来,获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规划教材1部、省重点教材6部、省部级教改项目10余项;建成15个校外实践基地;有6名教师获得国家、省级教学竞赛奖。学生获得国际级竞赛奖励3项,国家级竞赛奖励10余项(其中“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1项、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项),省级竞赛奖励60余项。本科生与研究生就业率均为100%,本科生考研录取率为21%。获批 “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硕士研究生。        二、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引进学科领军人物和优秀博士,积极选送青年教师到境内外高水平大学研修,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提升了教师队伍水平,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  近年来,学院双聘教育部长江学者2人、获批江苏省产业教授2人,晋升教授2人、副教授11人,引进和培养博士18人。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5人,高级职称39人,占58%;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34人,占52%;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2人,占65%。到海外高水平大学研修1年以上教师11人。        教师队伍中拥有省“333工程”人才3人、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2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4人、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9人。        三、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升学科专业水平        学院拥有先进制造技术、机械传动及CAD、设备运行状态监测与控制、材料成形理论与新技术、结构动力学分析仿真与监测5个特色鲜明的学科研究方向。立足淮海经济区,以工程机械、煤矿机械为主导,在机械传动理论、液压测控、特种加工、电子互联、熔焊及注塑、系统动力学特性仿真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调发展。        近年来,机械工程一级学科获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省级一流专业。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部省级科研项目8项,横向课题34项,科研经费达1033.02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66篇,其中SCI、EI、CPCI收录9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1件;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教育教学与研究成果三等奖1项、淮海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出版专著11部。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65篇,研究成果获得Dusan P. Sekulic教授(美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士)、N. Chawla教授(美国金属学会会士)、K N Tu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等国际著名专家的引用与肯定。        四、产学研协调发展,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学院依托液压控制技术研究所、机电技术研究所、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程实验室等学科平台,针对淮海地区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求,以工程机械、煤矿机械为主导,以技术报务、新产品研发为重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液压控制技术研究所与山东维科特液压控制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培训专业技术人员120人次。为企业研发了自动试验系统和节能装置系列产品40多种,应用于全国15个省的煤矿机械、工程机械企业及高等院校。近四年产品销售额23500万元,平均每年利税1700多万元。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程实验室与苏州环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合作研究,为企业研发的滚子链磨损试验台系统可适用于10个系列30多种产品的滚子链试验项目,为国内首台可套用于大型船用链条磨损试验的磨损试验机,累计降低人工成本约500万元,为企业累计创收超过4500万元。        机电技术研究所受中国机械进出口总公司及徐州矿务集团委托,多次赴孟加拉国Baelapukilia煤矿开展煤矿机电设备性能检测及故障诊断工作,对该矿主、副井提升设备、矿井主通风设备、排水设备进行技术测试与故障诊断,解决了设备运行的关键技术问题,消除了安全隐患,使企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校报记者:今年是我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启动“十四五”发展规划之年。基于此,对于学院未来的发展,有怎样的思路和规划呢?        邢邦圣:        一、发展规划        学院在“十四五”期间,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经过五年建设与发展,到2025年使学院在人才培养质量、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水平、办学规模与效益等方面得到显著提高,学院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实力明显增强。力争获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把学院建成特色鲜明、国内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二、创新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国家及江苏省两级“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坚持以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引领,以全面推进学院科学发展为主线,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夯实办学基础,促进可持续发展;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办学特色,主动为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坚持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育人环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加强科学研究,提升学院创新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学院内涵发展,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第03版:3

师大星空—最特别的你

摘要:  2020年金秋,坐标徐州,丹桂飘香,江苏师范大学迎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6891名新生。  翻开一份份履历,我们用心寻找新生中最特别的你们:  你用两代师大人的共同选择传承母校情缘,你以404分的成绩回报寒窗十年,你以青春磨练为最初的梦想雄辩,你追寻心底的那份坚持无惧4600公里的遥远,你的笔尖描画着学海的湛蓝,你们相互陪伴健康成长成就美满,你们的故事温暖了多少人的心田……  最传承、最学霸、最励志、最遥远、最学术、最倾心的你们,是点点星光灿烂了师大的星空。  欢迎江苏师范大学2020级每一个最特别的你!  ·最传承  董皓天,现就读于江苏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他父亲曾就读于江苏师范大学(原徐州师范学院)1995级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两代人的坚守,传递着同样的梦想。他说“这是父亲追逐梦想的地方,也是我梦想即将开始的地方,父亲很希望我能接下他手里的接力棒,将他的梦想继续下去。”  他和师大有着特殊的缘分。从小就从父亲口中听到在师大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一直对师大充满着憧憬和好奇。师大对他来讲一点也不陌生,反而是很亲切的,像家一样,父亲经历过的一切仿佛就发生在他的身边。在父亲经常说起的师大故事中,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师大浓厚的人文情怀和丰富的校园生活,特别是学生社团。他的父亲曾担任文学社的社长,在社团组织中经历了许多有趣的事,也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最喜欢的事就是翻看父亲学生时期的记录,在父亲的文字中了解师大的学习生活,感受师大的人文情怀。  谈到传承两代人对师大的情怀,希望在师大成就怎样的自己,他这样说道:“江苏师大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会带着父辈热爱师大的心一直向前,以新的师大人身份在创新中传承。在大学生活中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最好,争取取得新的突破和成绩。作为中俄学院的学生,希望未来能够争取到保研或者出国拓展视野的机会。”  ·最励志  韩文祺,现就读于智慧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师范)专业。宝剑锋从磨砺出,由于身体上的缺陷,行动不便,他在学习和生活中承受了许多常人不能承受的辛苦,才收获了今天的成绩。被问到如何一直保持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时,他告诉我们,一路走来,有目标有追求和积极乐观是他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动力。在高中面对学习压力时,难免会有心情低落的时候,但他时刻提醒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尽全力去迎接每一场考试,然后平和地面对结果。他也会经常和师长交流自己的学习情况,从师长那里汲取经验,“他们是我的良师益友,一路陪伴我成长。”  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向往通过三尺讲台,把自己学习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让自己积极乐观的心态感染他们,所以非常希望能考取江苏师大。这两天来到江苏师大后,他发现学校美丽的风景和优美的环境更让他惊喜,每一位老师和同学都很热情,让他感受到了大学开放包容的氛围,他一下子就爱上了这里。  来到大学,是新的开始,也是新的挑战,被问到希望在大学成就怎么样的自己时,他目光坚毅的说道:“考研是我的目标和方向,希望用大学四年的学习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在专业上有所建树。但这一切都还取决于自己的努力程度,我会全力以赴,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学习,应对挑战,尽自己所能,做到最好。”  最倾心  舒惠贤,就读于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舒惠雯,就读于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她们是2020级新生中唯一一对双胞胎。如此有默契的考入同一所大学,就是因为姐妹俩想相互照顾,陪着彼此度过最美好的大学生活。妹妹(舒惠雯)一直都想读师范类大学,成为一名生物老师,高考分数出来后,她就义无反顾地填报了江苏师大,父母也非常支持;姐姐(舒惠贤)的高考分数出来后,也填报了她喜欢的江苏师大财务管理专业,幸运的是,姐妹俩都同时被江苏师大录取。  作为一对双胞胎,能够共同考取心仪的大学,离不开她们之间相互督促、相互鼓舞,姐妹俩分享了她们记忆中特别温暖的事情。上高中时,因为一些原因,她们没有在同一所高中学习,又都是住校生,到高二后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所以姐妹俩都会写小纸条塞进对方的文具盒里。姐姐(舒惠贤)说,“每次收到对方的小纸条,心里的喜悦就快要溢出来一样,尤其是当自己快要坚持不下去了,或者很沮丧的时候,看一眼小纸条就感觉有了力量和温暖。”妹妹(舒惠雯)还补充说到,有一段时间自己因为语文作文总写不好很受挫,心情很低落,姐姐就会把平时写作文的心得还有老师讲的方法整理好写在小纸条上给她看。多亏了姐姐小纸条的鼓励才让她慢慢摆平心态,重拾信心。  共同成长,相伴至大学,姐妹俩也各自有着自己的大学规划,姐姐(舒惠贤)想要考取研究生,妹妹(舒惠雯)想要考取公务员,需要各自为目标去努力奋斗。因为她们都明白,大学是离开父母独自成长的开始,她们需要有独当一面的魄力,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生活;并且期待在相互陪伴的同时,也能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辜负她们的大学时光。  最学术  刘佳,现在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目前已发表3篇高水平论文,1篇在投。在研究生阶段取得这样的学术成绩实属不易,当问及是什么样的追求和信念让她取得了这么优秀的成绩时,她说因为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更要肩负起时代的重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这些都时刻提醒着她不能懈怠。“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十年前当她从生物老师口中听到这句话,内心非常激动澎湃,并一直相信着这句话。真正接触到科研,看到参与的科研项目有了成果,她更加坚信这句话。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而有一种精神是科学精神,正是因为这样的精神才让她不断地去学习,追求学术,信仰学术,为成为一个好的学术研究者而不断奋斗。  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弟学妹们,特别是以后打算读研读博的,她选择坚定地鼓励和支持他们。“科学研究需要多次科学重复,这个过程是漫长而枯燥的。所以要走科研这条道路,想要追求科研成功,最锐利的武器就是持久心,要坚定执着且有耐心。更重要的是心态,实验的失败是很常见的,不能因为失败而‘心态崩了’。有时候成功离你很近,只是你还没发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纵使前路漫漫,也要保持高昂的斗志,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有勇气坚持到底,做新时代打不倒折不弯的钢铁青年!”  选择了师大作为学术的一个新的起点,她深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师大求学是一个新的启程,她希望能够挑战自我,战胜自我,也希望自己在新的阶段,能够进一步升华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做就一定要做好,越做越突出。  最学霸  王桢,现就读于敬文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她以2020级录取最高分江苏省404分进入学校。高考分数诠释着她的努力,她也大方的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方法,她说好的学习氛围很重要,在学校上课时会全身投入,课余时间则会好好休息,调整状态。她觉得高中学习最重要的是两点,一是要有自律性,要为自己的未来拼搏;二是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过程一定是拼尽全力的,但是对待结果要相信尽力就好,这样也能让自己在考试时保持稳定的状态。  之所以报考江苏师大,是因为她非常喜欢数学,也很希望以后能成为一名教师,江苏师大的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实力很强,是国家级特色专业,能让她两者兼得,非常合适,而且父母也很支持她报考师大。  以学霸的身份来到这里,她对自己未来的大学生活有着清晰的规划和憧憬。她认为大学是个崭新的起点,需要重新去努力、去奋斗。希望自己能够在完成自己学业的同时,多参加一些活动和社团组织,丰富自身的能力,为以后考研深造积累更多的资本。·  最遥远  如库耶姆·阿吾提,现就读于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物理学(师范)专业。她来自距离徐州4600公里的英吉沙,乘坐火车近60个小时、跨越6个省份、途经近30个站点才能到达。遥远的路程,习俗的差异,思乡的情节,听起来困难重重,但她毅然克服了这些困难来到师大。她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教师,所以一直想报考师范类大学。她说,江苏在她的印象中,一直是一个繁华美丽、四通八达的地方,在网上搜索了很多招生简介后,她对江苏师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觉得这就是梦想中的大学。她还跟我们分享了一个有趣的事情,因为她之前是在东北读的高中,东北那边气候偏冷,和新疆那里一样,大学她就想去一个温暖的地方,而徐州正好符合她的期待,所以来到徐州她特别开心。  她还介绍起自己美丽的家乡英吉沙。英吉沙位于新疆的西南部,那里的土陶村、小刀历史博物馆都是每逢假期国内外旅游团的打卡地点,平时在假期里她喜欢去周边的村庄转一转。英吉沙县被称为“中国色买提杏之乡”,盛产味美香甜的杏子。“新疆真的是个很美的地方,希望大家有机会一定要去我的家乡看看。”  远离家乡求学,她格外珍惜这样的机会。问到大学四年的规划时,她说“我就读的专业是物理学(师范),希望在大学四年好好学习专业知识,考取教师资格证,毕业后能回到新疆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为建设自己的家乡出一份力。同时我也会争取考研,向往去我们的首都北京继续求学。”

第04版:4

求学教学治学 奉献地理教育

摘要:编者按:桑榆非晚,为霞满天。在我校有这样一群老同志,于人生青壮年,他们将个人理想奋斗融入学校建设。或矢志教坛,潜心传道授业;或笔耕不辍,凝神著书立说;或殚精竭虑,谋求学校发展。至年高退(离)休,他们仍然坚守初心,贡献余晖,发挥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积极配合学校高水平建设。为了践行弘扬“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本报特推出专版,带领读者领略他们的卓越风采。        罗其湘(1923—2003),男,字梦祖、号东匡,江西九江狮子镇牌楼村人。1950年8月毕业于江西省国立南昌大学经济系(前身“中正大学”)。1956年在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任教,1958年9月调入徐州师院地理系。1962年评为讲师,1983年评为副教授,1987年评为教授。罗教授是中国民主同盟会会员,徐州市政协委员。曾任江苏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日关系研究会理事、徐州市地理学会理事长。曾在国家级报刊《光明日报》《地理》《化石》等发表论文10多篇;曾获省优秀论文奖、院优秀教师奖、科研奖。出版专著《徐福考论》《徐福~日本弥生文化的光辉》(中日双文)、《东渡蓬莱第一人》《东匡杂集》,刊行于世。主编教材《中国地理》《中国自然地理》《江苏自然地理》《中国历史地理》,获得同行好评。鉴于罗教授科研突出之成就,1993获国家自然科学教学类特殊津贴。    求学之艰难 拳拳爱国心  罗教授出身于风景秀丽的庐山山麓一名门世家,祖上功名在册。伯祖罗大佑,清进士,曾任台湾首府台南市知府、后升道衔。祖父罗大佑,清举人,早年参加同盟会,组织首应武昌起义,世人尊称“九江辛亥老人”。父亲罗铁夫江西法律专科学校肆业,因是独子需侍父亲而未与堂姐夫徐秀钧(子鸿)出国留学。民国初年,父亲任祖父创办的家乡“清修寺高等小学校”校长。在书香滋润下,罗教授幼入自家大院----栗园私塾启蒙,继而高小毕业。1938年6月底日寇逼近九江,罗教授跟随家人艰辛逃至赣南,一路住难民营(当地祠堂)、吃难民米(奸商在米中掺沙)……因国家对流亡学生实行免费教育,罗教授得以在遂川县完成中学学业。1946年考取国立“中正大学”(今南昌大学)经济系学习。  罗教授珍惜求学机会,静心学习,不问窗外事。1946年12月,罗教授和同学们被“沈崇事件”所激怒,参加反美大游行,愤怒高呼“打倒美帝国主义!美国兵滚出中国!”1946年6月内战起,次年,国统区全面危机。大学生们先是“罢课”,继而(5月21日)走上街头“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反卖国”,遭到反动军警镇压。有同学被捕入狱,罗教授亦被宪兵的钉鞋踢伤右腿……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1950年8月,罗教授艰难地完成大学学业。  教学之敬业 桃李遍天下  1958年9月为支援苏北地区教育,罗教授服从组织安排,从苏南调至苏北,成为徐州师院地理系学术带头人。作为中国地理教研室主任,罗教授倾心地理学科基础建设,倾力构建学科架构和专业课程设置,成为地理专业教学科研带头人。曾担任《中国自然地理》《中国历史地理》《中国经济地理》《古地理与历史地理》《江苏地理》等课程教学。  文革开始,罗教授被下放,一波三折,但未离开三尺讲台。1977年,文革结束,恢复高考。1978年秋,地理专业招收第一届专科生。回到师院的罗教授,被压抑了10多年的热情迸发出来,开新课、搞科研,因专业人手少,故一直无助教,虽工作繁重,但任劳任怨。罗教授专业理论知识厚重,教学态度认真,备课一丝不苟;教学内容丰富又具广度深度,且常以最新科研成果、学科前沿动态开拓学生视野,故而很受学生欢迎。罗教授在《中国历史地理》教学中,以祖国版图从古至今的演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罗教授知识渊博、教学严肃,又不失生动风趣。如在《江苏地理》教学中,举例当地气象特点为“徐州气候干燥少雨,地下水资源宝贵。平日即便尘土飞扬,洒水车也绝不作业。偶有大雨过后,地下水位上涨,洒水车便立刻出动,洒水于湿润的路面……”此时,教室里响起一阵笑声。又如《古地理与历史地理》教学中,据中国沿海洋流和季风特点,罗教授特编一“顺口溜”助学生记忆。最后一句“墨西哥暖流破坚冰”,几十年后依然为学生们津津乐道。  几十年教书育人,罗教授桃李遍苏北。外出考察、调研、访问时,经常被毕业生高兴地认出。众学生敬其突出的科研成就,开拓了学术新领域;赞其学者独有特质—“待人谦逊、态度和蔼、没有架子、平易近人……”此时,罗教授愉悦非常,笑容满面。  治学之严谨 成果皆斐然  罗教授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对古地理和历史地理研究有着浓厚兴趣,且治学态度严谨、工作扎扎实实。作科学研究时,外出调研、收集资料、考察考证、科研报告、论文专著写作过程中,享受着科学之美、研究之乐。  文革十年间,虽无专业教学任务,罗教授自为编撰出版了《毛泽东诗词地名注释》,此乃文革中唯一一本《毛泽东诗词》地名注释专著。罗教授知识渊博,知识面宽泛,科研能力很强。其科研特点有四:  第一,具有敏锐学术洞察力和开拓性精神。善于发现并及时了解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科的要求,在从事古地理和历史地理研究中,获得了开拓性新成果。如1976年江苏徐州铜山、睢宁社员在广开地下磷肥促增产过程中,发现了大量化石。罗教授敏锐捕捉到这一信息,邀请中国科学院古脊动物研究员前来调查,写出《徐州附近发现上新古和更新古大量哺乳动物化石·调研简报》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报》1978年),填补了我国华东地区洞穴研究的空白,对淮河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演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再如:1984年发表第一篇苏北古地理论文《苏北徐海平原晚更新世纪以来的古气候和古地理》(《海洋地质与第四记地质学报》1984年)所从事古地理苏北环境的研究,填补了我国第四纪古地理环境变迁的地区空白。又如《从徐福村附近古代石锚的发现试论徐福东渡以及我国与北美之间早期海上‘石锚之路’的问题》(《中日关系史研究会会刊》第二期,1986年)开启了跨越太平洋两岸古气候、古海流水文特征研究之先例,对区域历史地理和中国古代航海史研究作出贡献。  第二,具有开放性国际视野大格局。罗教授的科研敏感度高、视野宽且远。1982年8月,他担任中国地名词典江苏省赣榆县地名词目编写任务。在赣榆地名资料普查时,发现有一原名“徐福”后演变为“徐阜”的自然村,世代相传就是秦代方士徐福的故乡。这引起罗教授的惊奇和重视。“徐市载民女,楼船几时回”的民间传说竟然还有古老村落遗址?之后,罗教授多次前往徐阜村,经过深入野外调查、反复考证,认定赣榆金山为徐福东渡的起航点。于1984年4月18在《光明日报》发表论文《秦代东渡日本的徐福故址的发现和考证》。翌日,日本《朝日新闻》报道,后10多家媒体报道、转载、翻译,在中日两国学界的引起重视和热烈反响,掀起了徐福学研究热潮。  1995年5月,罗教授应邀访问日本,在东京受到日本学界和社会友人的热烈欢迎,并与日本前首相羽田孜会面。羽田孜说“我祖先也是中国人……我家有一套完整的家谱可查……我们祖先徐福是两千多年前到日本的”。1989年2月,罗教授再次应邀访问日本佐贺县徐福登陆地,受到热情接待:考察、讲学、接受当地电视台专题采访,介绍和传播两千多年来中日文化交流情况。  之后,罗教授又发表了徐福研究系列文章:《徐福村附近发现古代石锚》(《光明日报》1985.10.30)《从徐福村附近古代时锚的发现试论徐福东渡一级我国与北美之间早期海上“石锚之路”的问题》《江西·草坪·徐氏宗谱初考》《济州岛是徐福东渡的第一站》等。1987年4月,罗教授参与筹备、组织在徐州师院召开“全国首届徐福学术研讨会”。之后,接待了日本别府大学校长和文部省官员,开展学术交流。罗教授在徐福研究方面的成绩,突出了中外交流的历史作用,具有开拓性的历史意义,是我国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成果,深得中日学界称赞,为推动中日徐福研究热和徐福学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友谊发展起着积极和重要作用。  第三,运用创新性、多学科、多维度、综合性科研方法。罗教授并非孤立的单一学科科研,而是将地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统计学等融合一起。他不仅在图书馆查找资料,更是不拘一格另辟蹊径走出书斋,深入现场,进行野外考察,走访乡民、反复论证。发表的系列论文“徐州附近发现上新古和更新古大量哺乳动物化石调研”“徐福故址考证”“徐福村附近发现古代石锚”“江西草坪徐氏宗谱考证”“日本出土三角缘神兽镜铭‘铜出徐州’考辨”“隋朝石锚考证”等论文立意新颖、论证严谨。  第四,具有站位高、眼光远、大气派、大格局。作为徐州师范学院地理学科的科研带头人,罗其湘教授不仅自身积极创新研究,并且关心研究后继有人,注重建设科研平台,在徐州师院建立了“中国徐福研究会”,成为全国徐福研究中心,带领、指导当时的青年教师学习科研,以培养年轻教师和科研团队,为学科发展培养专门人才,为师大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罗其湘教授的一生,是潜心“求学、教学、治学”的一生。30多年教学如一春、30多年科研如一日。罗教授把自己的人生、才华、精力全部贡献给了地理研究和地理教育事业,为徐州师范学院地理系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如今,一代学人罗其湘教授已渐行渐远,但其无私奉献教育的忠诚、创新踏实的科研精神,仍然是年轻学者、学子永远的榜样!                                                                                                      (文字、图片来源: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离退休工作部) 

七夕代相传,真情永不衰

摘要: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爱情,自古以来就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永恒命题。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七夕,它是诸多传统节日中最具有浪漫色彩的一个,代代延续,经久不衰。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后来牛郎织女那凄美的爱情故事融入了乞巧节,民间姑娘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希望看到牛郎织女“鹊桥会”,乞求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  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更替,七夕节淌过历史的长河发展至今,虽说已经很少有“投针验巧”“喜蛛应巧”等此类的习俗,但是它的内核古今一辙,仍旧是表达心意、吐露真情、歌颂爱情。  其实,在现在这样一个速食爱情横行的物质世界中,七夕节是一个纯洁无暇的象征,洗涤着爱情世界的浮躁。或许它的一部分意义就是为了告诉我们,真的有这样一种爱情,两颗心,历经磨难,相知相守,早已超过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那个时候,牛郎织女的凄美让我们相信,美好的爱情绝对不在于一瞬间的绽放,而是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约定;而如今疫情面前,英雄和他们另一半逆境中的无私更让我们体会到爱情的伟大与无暇。  今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突袭。有一群天使,他们或许为人妻、或许为人夫,却不计酬劳、不论生死,仍毅然逆行,走到前线去,向我们诠释了人间真情。  “赵英明,你平安回来,我包一年家务!”广元援助湖北医疗队员赵英明的丈夫在即将开动的大巴车旁望着玻璃窗那边的妻子哽咽地喊着。热血男儿在那一刻,却像个孩子般热泪盈眶;95后女护士陈颖跟男友隔着玻璃戴着口罩亲吻,倾诉着相互间浓浓的思念;武昌医院的主治医生汪晓婷,在疫情期间,为避免把病毒传染给家里人,每天坚持走路去住宾馆。每晚凌晨下班的时候,她在前面走,丈夫在后面开车跟着,为她照亮护航……我说的你都懂,我没说的你也都知道。你支持我做的每一个决定,又默默在身后做我的后盾,这大概是爱情最美好的样子。  小爱予于大爱,大爱包含小爱,疫情中的真情正如牛郎织女,虽隔千重万重不能与你相拥,我仍怀揣着真心默默地守护等待。爱情的样子不只一面,心动瞬间亦然。不只有你侬我侬的甜蜜,也有彼此为对方牵动心神的担忧。  我想七夕节的意义并不单单存在于特定的一天,而是依托一段美丽的故事,始终在我们心底留下了一抹关乎爱情的浪漫与忠贞不渝。它折射着中国传统美德,唤起人们心中那至纯至美的情感,相信总有真心,相信总有等待,总会相见。“乘月托宵梦,因之寄金徽。”

绿纽扣

摘要:  我企图一直珍藏的绿,竟然于此绿意尽凋的深秋中,探头促狭着我坦然回往,倾诉纸笔。  祖父有一枚且只有一枚绿纽扣,听说是他当兵的朋友路过拜访时不小心掉落的。现在它躺在生锈了的旧铁皮盒里,置于我家仓库柜架最上层已久。  应该还在里面吧,肯定在的。我想。  我记得它的周边是缠绕在一起的各色丝线,还有零星的几粒黑白扣子,当初我无意识扯下来的它,就这样被我看似无意实则蓄谋地归于普通,却还是能在突然想起时激起我无边的伤感。  回想那枚绿纽扣啊,着实不太惹眼。它的颜色深沉不若多年后祖父为姥姥套上的手镯那样水润,也远比不过初春大片田野满绿得那般葱翠,同时也沾染不上半分复古墨色,甚至还在某次不知名的墙壁粉刷中,缀上了星星白漆,愈显平凡。  但它确确实实是得到祖父“宠幸”最多的小物件。它跟随过祖父夏天的军绿衬衫,点缀过祖父冬天的棉大衣,虽个小却“年长”。祖父是真的很喜欢绿色了,我总以为那枚绿纽扣肯定具有某种纪念意义,多次询问却只是得到一句“因为它是绿的”这么无厘头的回答。  多年后,没有刨根问底的女孩也终于失去了追问到底的机会。只在秋日安静的午后,透过绿纽扣,听着姥姥回溯祖父的时代。  适时我才知晓,祖父心中一直有军人情结,却碍于家庭经济条件,只能与田野牲口打交道,在充满劳绩的生活里、在细小的时光中安心投入顺其自然的心情。窗外的绿,从鲜活的、跳跃式的绿到沉稳的、无比的绿,都未曾逃脱过祖父的双眼。原来他对绿色的喜爱,从来都不局限于农民对万物复苏的欣喜。  多年的田间劳作也让他落下了腿疾,行走尚且困难。祖父的军人梦,终究也只能是一场梦。  但这却丝毫不减他对那军人般惹眼的绿色的热爱,对军服上脱落下的绿纽扣的至若珍宝。或许身着缝有绿纽扣的衣服,也能闲染一些军人的气概风度吧。  那年春天,在满目绿意的春天,祖父含笑离世。迟迟赶到床旁哭着喊着拽着祖父袖子的我,没能换来他的一次睁眼,却扯下了那枚绿纽扣,那抹承载了祖父一生向往的绿色。民间谜语“山变水变乡貌变”之为绿,祖父平凡的一生虽未生活在山水之旁,却也见证着周边田亩的仇绿枯荣,也短暂地享受过乡貌变化下的幸福生活。军人梦虽未果,但他一定已然十分满足,不然病痛之下的他为何仍然嘴角带笑呢!  我曾倔强地不喜欢那个人人欢欣鼓舞期待的春天,总觉得那抹逐渐清晰熟悉的绿来得那般不通人情,叠叠勾起我尚不释然的别离。  纵使那会是祖父喜欢的春天。  纵使那也是祖父喜欢的绿。  原来在我心中,这最惹眼的绿,当属祖父的绿纽扣,它有着比初春,更沁人心脾的绿。  突然间,我想再看看那枚绿纽扣了,想轻拭其上灰尘,抚摸它的纹理,仔细却热烈地感受祖父那盛满生命力的绿。

江苏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742次访问,全刊已有2452821次访问